国家保护动物 ,中国十大珍稀保护动物!

#暑期创作大赛#1、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熊科、大熊猫属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即国兽,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截至2021年1月,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

2、华南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ssp. amoyensis):猫科、豹属动物。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华南虎的个体较小,雄虎头尾长约2.5米。体重约150千克,雌虎头尾长约2.3米,尾长80-100厘米,体重约120千克。华南虎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条纹的间距较孟加拉虎、东北虎的大,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

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生活在中国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或砾石较多的山地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单独生活,不成群。多在夜间活动,嗅觉发达,行动敏捷,善于游泳,但不善于爬树。肉食性。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仅在中国分布,生活在中国中南部,2012年被宣布野外灭绝。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一级。

3、朱鹮是鹈形目鹮科朱鹮属的鸟类动物。其雄鸟通体白色,羽干及两翅与尾等均沾染粉红色;颈项上有很多长矛状羽毛,形成羽冠,耸立时非常夺目;嘴长而向下曲,呈黑色,先端朱红,脚的裸露部分亦呈亮红色。雌鸟羽色略同,但在繁殖期中,背羽有鲜蓝色渲染,两翅的粉红色较浅淡。因成鸟的脸部呈朱红色,双翅展开飞行时,翅膀后部和尾羽下侧也呈朱红色,耀眼而美丽,故名。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陕西等地,在俄罗斯、朝鲜和日本亦有分布,仅分布于中国陕西洋县。朱鹮栖息于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的邻近水源处,性孤僻,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朱鹮用长喙探入水滨泥潭中探寻食物,以小鱼、泥鳅、虾、蟹、蛙、昆虫及其他小型动物为食。朱鹮繁殖期在3-5月,营巢于僻静林地的高大乔木上,窝卵数通常3枚,卵灰蓝色带褐色斑点。寿命可达17年。

在人文价值中,朱鹮给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场所和机会。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朱鹮能带来吉祥,把朱鹮和喜鹊并列为“吉祥之鸟”。1984年,邮电部门发行了一套朱鹮特种邮票。如今朱鹮因生存环境恶化、天敌威胁、自身生物学性质等原因导致濒危,成为中国特有物种,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针对朱鹮的主要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异地保护和国际合作。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朱鹮被列为濒危(EN)保护等级。

4、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1879),古代被称作鼍(tuó),民间俗称“土龙”或“猪婆龙”,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鳄类,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外动物。历史上,扬子鳄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的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等流域。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逐渐收缩至长江下游流域。目前,扬子鳄的生存状况十分濒危,野外种群数量总数小于300只,其中成年个体不足100只。

野外种群几乎全分布于安徽省南部5个县区构成的扬子鳄国家级保护区中,被分割为大约20个相互隔离的小种群。扬子鳄在人工圈养条件下的繁殖已十分成熟,目前安徽宣州和浙江长兴的两个繁殖基地共保有约2.5万人工繁育的扬子鳄。野外适宜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是扬子鳄目前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其种群自然恢复和人工繁育个体重引入的最大障碍。

5、藏羚(学名:Pantholops hodgsonii):是偶蹄目、牛科、藏羚属的哺乳动物。体长120-140厘米,尾长14-16厘米,肩高65-70厘米。雄性有直而细长的角,长约55-62厘米,近基部有明显的横棱。雌性略小。该物种头形宽长,吻部粗壮,鼻部宽阔略隆起,鼻腔二侧鼓胀,呈半球状。背毛厚密。上体淡棕褐色,颈下、胸、腹和四肢内侧均白色。背毛色同体背,尾侧及尾尖白色,尾腹面裸露。

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早晚觅食,善奔跑。可结成上万只的大群。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由于常年处于低于零度的环境,通体被厚密绒毛。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冬季则啃食干草茎和枯叶,忍耐干旱的能力较强,大多数时间是通过植物和雪获得水分。主要分布于中国以羌塘为中心的青藏高原地区(青海、西藏和新疆),少量见于拉达克地区。

6、金丝猴,是灵长目猴科仰鼻猴属的动物统称。又称仰鼻猴,仰鼻猴属下有5种,即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川金丝猴、越南金丝猴和缅甸(怒江)金丝猴。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与体长相等或长些;脸部呈蓝色,鼻子只有两个洞,没有鼻梁;嘴大而突出;背部的毛长发亮,颜色为青色;头顶、颈、肩、上臂、背和尾灰黑色,头侧、颈侧、躯干腹面和四肢内侧褐黄色。因身体长着柔软的金色长毛得名。

滇、黔和川金丝猴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山区,是中国特有种;越南金丝猴分布在越南北部,而缅甸(怒江)金丝猴仅分布在中国怒江以西高黎贡山和缅甸北部部分区域。金丝猴常年栖息于高海拔地区的森林中,是典型的昼行性森林树栖动物。群栖生活,以一雄多雌制繁殖单元为基本社群结构,是灵长类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社会结构。主要以植物为食,是典型的植物食性动物。每年秋季发情,性成熟期雌性早于雄性,全年均有交配,8-10月为盛期,孕期6个月左右。寿命十七岁左右。

金丝猴是地球上稀有的珍贵动物之一,栖息的森林被砍伐破坏及过度捕猎,使它们的处境岌岌可危。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濒危(EN)。现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认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已经建立西安周至金丝猴保护区、白河川金丝猴保护区、沿渡河金丝猴保护区、红拉山滇金丝猴保护区、巴东县沿渡河金丝猴自然保护区、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安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等对金丝猴实施保护。

7、白鱀豚,是鲸目淡水豚科白鱀豚属的哺乳动物。白鱀豚成体为小型鲸;体呈纺锤形;吻部狭长,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鼻孔单个,偏于头顶左侧;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凹陷,呈新月形。吻狭长,身体背面呈浅蓝灰色,腹面白色。雌性个体大于雄性。因它的腹面纯白,而得名白鱀豚。

白鱀豚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洞庭湖、鄱阳湖和钱塘江口一带。白鱀豚耐寒,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时常游弋至浅水区,捕捉鱼虾充饥。喜群居,性情温和,冬季常三五成群,有时多达十余只,游荡寻食,食物以鱼为主,兼食水生昆虫和植物。白鱀豚每年3-8月繁殖,每胎产1崽,初生的幼崽体重约5千克,寿命一般为30年。

白鱀豚在201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极度濒危(CR)。已被推定为功能性灭绝,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白鱀豚是研究鲸类进化的珍贵活化石,对仿生学、生理学、动物学和军事科学等都有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白鱀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被誉为“长江中的大熊猫”,具有“活化石”之称。

8、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是鹿科、麋鹿属唯一的鹿类动物。因为它头脸狭长像马、角像鹿又与其它鹿略有不同、蹄子宽大像牛、尾细长像驴,因此又名四不像。它的角形独特,形状与其它鹿的犄角正好相反,前杈再分小杈,而后杈几乎不分叉。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非常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麋鹿喜好沼泽湿地生境,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夏季求偶发情,比其它大多数鹿类都早一个季度。

麋鹿曾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最后的麋鹿种群残存于长江中下游湿地。元朝时,为了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在西方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直到1898年被英国购买并繁殖到255头,并在1983年将部分个体送回中国。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被放生野外。

截至2021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在中国的种群数量上万头,已有24个省份引进麋鹿,饲养点和放归地总共84个。

9、褐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雉科、马鸡属鸟类。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体高约60厘米,体长1-1.2米,体重5千克,全身呈浓褐色,头和颈为灰黑色,头顶有似冠状的绒黑短羽,脸和两颊裸露无羽,呈艳红色,尾巴高高竖起。翅短,不善飞行,两腿粗壮,善于奔跑。

褐马鸡主要栖息在以华北落叶松、云杉次生林为主的林区,生活在云杉、杨树、桦树次生针阔混交森林中。留鸟。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机警。主要以乔木、灌木和草木植物的叶、嫩茎、幼芽、花蕾、浆果、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动物性食物。分布范围小,仅见于中国山西、河北西北部、陕西黄龙山和北京东灵山。其中山西沁源县是褐马鸡种群主要栖息繁衍地之一。

10、黑颈鹤是鹤形目鹤科鹤属一种大型涉禽。体长约120厘米,在鹤类中属中等体型,有着喙长、颈长、腿长和身高等特征。黑颈鹤头、枕和整个颈部均为黑色,仅眼后及眼下有一小型白斑;眼先和头顶裸露皮肤红色,其上被有稀疏黑色短羽;飞羽和尾羽黑色,余部体羽灰白色,间杂少量棕褐色羽毛。雌雄羽色相似。虹膜黄色;嘴和脚黑色。1876年俄国探险学家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上校在中国青海发现并给予其科学的描述,命名为“Grus nigrico/lis”,意为“颈部黑色的鹤”。

黑颈鹤主要在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进行繁殖,越冬于西藏、贵州、云南,国外分布于不丹、印度。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沼泽地、湖泊及河滩等湿地环境。喜食植物叶、根茎、块茎、水藻、玉米等,也吃昆虫、蛙、小鱼等动物性食物。黑颈鹤为单配制,繁殖期在5~7月份,求偶时伴随着跳舞与共鸣,双双把头部伸向前方,并彼此呼应发出“咯咯咯”声,营巢于水环绕的草墩上或茂密的芦苇丛中,窝卵数通常2枚。黑颈鹤寿命大约是10~15年。

由于人类活动使得黑颈鹤的栖息地面积不断减少,黑颈鹤生存的环境还存在大量使用农药灭鼠灭虫、非法猎杀和捡拾鸟卵等现象的威胁。黑颈鹤现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近危(NT)保护等级。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18]中。此外,黑颈鹤还被中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一级保护动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