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开头的成语有什么(成语典故文化之“教忠不二”)
春秋时期,以狐突为首的狐氏家族是真正地推动了历史进程的伟大家族,正是他们对历史,对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的部分业绩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和“成语故事”。这些典故和成语有些被收集在《辞书大全》、《中国成语故事总集》等现代巨著中;有的收集在地方史志和其他历史文献中;有的则成为民间故事而广为流传。
狐氏家族的典故和成语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伴随在我们身边,却鲜为人知。这些故事的深刻内涵,至今仍然影响着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日常生活。如“不避亲贵,法行所爱”,被史学界誉为中国法治思想的萌芽,是我们依法治国的基本遵循;“兵不厌诈”,已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军事思想的基本法则;“伐曹解宋”的故事,与孙子兵法中“围魏救赵”的军事原则如出一辙,但要提早280年;“教忠不二”的思想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精髓而孕育了成千上万的历史英雄人物;“弃席”的典故所体现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现在仍是我们治国安邦的法宝;而“仁亲为宝”的思想原则仍不失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凡此种种,堪称“狐氏文化精粹”。这种文化,是晋阳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时间:公元前637年。
(二)背景:
晋怀公即位,因畏惧其叔父重耳的势力,遂颁诏命,让辅佐重耳的狐毛、狐偃等随臣回国,狐突不从,并痛斥怀公,终遭杀害。
(三)出典人:狐突。
(四)典籍:
1、《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怀公执突曰:“子来则免。”狐突对曰:“子之能仕,父教子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数年矣,若又召之,教之贰也。父教子贰,何以事君?刑之不滥,君之明也,臣之愿也。淫刑以逞,谁则无罪?臣愿闻命矣。”
2、《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载:怀公恐重耳在外有变,乃出令:“凡晋臣从重耳出亡者,因亲及亲,限三个月内俱要唤回。如期回者,仍复旧职,既往不咎;如过期不至,禄籍除名,丹书注死。父子兄弟坐视不召者,并死不赦。”老国舅狐突二子狐毛、狐偃,俱从重耳在秦。……郤芮乃谓怀公曰:“二狐有将相之才,今从重耳,如虎得翼,突不敢唤归,其意不则。”怀公即使人召狐突,怀公曰:“寡人有令,过期不至者,罪及亲党。”老国舅岂不闻乎?突对曰:“臣二子委质重耳,非一日矣。忠臣事君,有死无二!二子之忠于重耳,犹在朝诸臣之忠于君也。即使逃归,臣犹将数其不忠,戮于家庙,况召之乎?”怀公大怒,谓曰:“二子若来,免你一死。”乃索筒置突前,使书之。突乃大书:“子无二父,臣无二君”八字。怀公又怒曰:“汝不惧也?”突对曰:“为子不孝,为臣不忠,老臣之所惧也,若死,则臣子之常事,何俱也!”怀公遂命斩于市曹。
(五)释意:
当自己的儿子步入仕途之时,做父亲的就应当叫他忠于社稷,这是自古以来的一种定制。现在臣的儿子已名在重耳多年,并且已终身“委质”于他,如果再召回来改头换面,那就丧失了他本来的志向,是为不忠不义的表现。做父亲的教儿子必存二志,怎么能够对得起君主,对得起社稷、民众呢?刑罚不可滥用,这是明君之举,也是臣子的心愿也。如若不守章法,滥用刑罚,那天下就没有无罪认了。现在臣已明白你的用意,任你处置吧。
臣的儿子已委质重耳多年。忠臣事君,只知以死相报,别无二志。二子忠于重耳,好比朝中的臣子忠于你一样,只是一种各自的选择,不可强求。假若二子擅自回来,我也要数其不忠而将他们杀于家庙。怎么能够随意召回呢?做儿子的不可认贼作父,做臣子的不可见异思迁,乱择君主,这是做人的根本,世上所怕的是,做儿子的不孝顺父母,做臣子的不忠于君主。
(六)点评:
“教子忠臣不事二主”,其含义即为忠于君王是有选择的,对明君则忠,对昏君则叛。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将其概括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就是正统的忠君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对“忠”的内涵最早且最确切的诠释。道理很简单,所谓“明君”,即为代表社会发展的潮流,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代表人物,而“昏君”则不同,其统治结果只能是民怨鼎沸,使历史倒退,这种事例举不胜举,但凡农民揭杆起义的事件,都为昏君统治所致。因此,“教忠不二”的实质内函为“忠于社稷、忠于天下、忠于人民”。孔子有句名言:“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句话的前提就是,当国王的必须对臣施以仁德,臣子才能对其忠诚。孟子解释说:“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就是说,君主不施行仁政,不守君道,都是与孔子教导背道而驰的。可以看出,施行仁政的君主即为明君,选择明君而事,就是忠臣。历史证明,狐突、狐偃的选择是正确的,是明智之举,晋文公重耳不愧为一代明君,他们共同创造了春秋伟业,是真正地推动了历史进程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名字流芳千古,“教忠不二”的思想则彪炳青史,永世传承。因此,狐突当为中国“忠”文化的鼻祖,而狐突的故里——古交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忠”文化的发祥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