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品牌的打造核心(品牌建设要关注这四个核心点)
品牌建设的核心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刚刚经历疫情,消费者觉得知名品牌的食品安全做得好一些。这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最重要的是,消费者在疫情期减少了外出就餐,无形中在消费者内心形成了一个消费的“空窗”,当重新开始消费时,谁能最先填补这个空窗呢?当然是最先占据消费者心智的那个企业。这不就是“定位”理论吗?
定位理论倡导,用企业的品牌去替代消费者心中的某个常规概念。例如,当你想喝饮料时,你会说“我想喝可乐”。“饮料”是常规概念,“可乐”是品牌。以此类推,当疫情结束,许久没有到店消费的你很馋火锅,这时候你可能就会自然而然地说出来“咱们去吃海底捞吧”。“火锅”是常规概念,“海底捞”是品牌。用某个品牌替代来消费者心中的某个常规概念,做到了这一点,便做到了“定位”。
当然,这与消费者所处的消费环境和地域有一定关系。例如,在重庆地区的消费者,脱口而出的就未必是“咱们去吃海底捞吧”,而是“咱们去吃刘一手吧”、“咱们去吃佩姐吧”、“咱们去吃德庄吧”……为什么会冒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因为在华北,海底捞做到了第一,消费者自然就会用海底捞去替代所有的火锅概念。而在重庆,各个火锅品牌常年混战,各自割据一方,都有自己的粉丝团。
所以,“定位”理论要求只做第一,这样才能彻底占据消费者的心智。但我觉得依然可以扩展一下,如果你做不了第一,也不要让别人做第一,这样至少大家可以共同占领消费者的心智。为了定位而做的一系列工作,就是“品牌建设”。
那么品牌究竟是怎么建设起来的?怎样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成长为知名品牌呢?靠宣传推广、写软文做活动?想要这样打造强品牌,或者说,脱离了练内功的品牌建设,都是耍流氓。
对于品牌建设,可以用下面的四句话来概括:产品立口碑,服务造体验,营销增流量,标准促扩张。
这四句话里包含了四个关键词:产品、服务、营销、标准。
(一)产品立口碑
第一句话是“产品立口碑”,首先肯定就是,品牌的奠基之石就是“产品”。消费者就餐,归根到底是为了吃饭,吃饭除了填饱肚子就是为了好吃。我们经常提到的“回归餐饮本质”,就是要回归餐饮“好吃”的本质。好吃是什么,就是用“色、香、味”去刺激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唤起人类两大原始欲望的其中之一。
国宴普遍使用淮扬菜,是因为淮扬菜口味对人群普适,且低调奢华有内涵。但民间餐饮,最受欢迎的却是川菜,尤其是川渝结合的“江湖菜”。然而,与淮扬菜不同,川菜因为其江湖气太重,被认为是“最难上台面”的菜系,全中国川菜米其林餐厅只有一家。但川菜,尤其是江湖菜依然在民间最受欢迎,甚至麻辣味道征服全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不太讲究造型、意境等元素的粗旷菜系,单单用“味道”就把自己塑造成了中餐的世界名片,可见“产品立口碑”对于打造一个品牌有多重要。
对于任何一个餐饮企业,你可以服务水平低,可以不会营销,可以不扩张,但你不能不好吃。消费者对于口味的选择,只会给你一次机会,只要到店消费一次觉得不好吃,下次绝不会再来。所以必须认清,品牌建设的第一步,就是打造好吃的菜品。
(二)服务造体验
餐饮行业,归根到底还是服务业。产品仅仅好吃,还不足以撑起“服务业”的叫法。很多餐馆将“回家的感觉”当作自己的一种文化。什么是“家”,有人会说,“家”就像妈妈亲手做的一碗打卤面。这句话就有两个关键字:打卤面、妈妈。
打卤面是一种产品,必须要好吃,否则不管是谁做的,都不会给你深刻的印象。在打卤面好吃的基础之上,给你深刻印象的是你妈妈做的。“妈妈”就类似一种服务,让你对“家”这个品牌产生了强烈的依附感。
所以,在“产品立口碑”的基础上,想要让品牌占领消费者心智的关键就是服务体验。可以说,产品好吃,会让消费者记住产品。但要让消费者记住品牌,则需要用好的服务去奉上好的产品。因为好吃的产品有很多,特色的服务却只有一个。这就类似一句很有名的话“漂亮的躯壳到处都是,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这便是海底捞最初品牌建设的秘诀。
服务体验的打造,追求的是什么呢?有人追求特立独行,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便所主题餐厅”,以差异化打造服务体验。这样的结果是,初期消费者会眼前一亮,但山珍海味吃多了也会厌烦,除非你经常变换服务模式,总让消费者眼前一亮,否则消费者习惯了,也就习以为常了。
服务不一定追求特立独行,不一定非要追求过分的差异化,更不应频繁打扰顾客。服务给顾客的应该是与主体相得益彰的装修,与菜品相映成辉的餐具,恰到好处地迎来送往。如果说产品追求的核心是“好吃”,那么服务归根到底追求的不是“差异”,而是“舒适”。
(三)营销增流量
这一小节其实是最没什么可写的,因为现在没有餐饮老板不重视营销的,甚至过分重视营销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过去,在这个自媒体横行的时代,产品再好,服务再棒,如果顾客不知道你的存在,顾客也会让那些被你看不起的垃圾餐馆吸引走。
营销的核心目的就是促进客流的增长,所以,一切营销手段都应该围绕客流增长做文章。但这是很多餐饮老板经常走入的一个误区,认为营销是为了拉升营业额。事实上,在餐厅整体定位不变的情况下,客单价很难提升,因此营业额的拉升最重要的就是客流的拉升。
客流分为线下客流和线上客流,线下客流是有瓶颈的,因为平米数和翻台率是有天花板的。但线下客流是餐饮行业最重要的客流,因为线上客流不是凭空来的,大多数线上客流都是从线下转化而来,因此堂食永远都是餐饮业的根。这是餐饮行业与流通行业的一个显著不同。
对于线下客流,也就是餐厅的会员,分析其结构就很重要。如果一个餐厅的会员大多数是男性,那么说明这个餐厅的会员转化大多是在买单时转化,因为男性大多是买单客。但大多数的餐饮消费决策并不是男性主导的,而是女性主导的。因此,买单客就容易变成餐厅的僵尸粉,而真正具有消费决策权的女性“随客”,却没有被餐厅抓住。
线上客流是没有天花板的,只要餐厅的产能跟得上,线上客流多多益善,所以从堂食向外卖,从公域到私域的转化就很重要。线上订单的履单成本是要远高于线下堂食的,因此线上订单必须要以量取胜,这就需要在产能、流程、内控方面多做文章。
从形式上来说,营销又分为“活动营销”和“品牌推广”,活动营销围绕会员进行,是流量增长的直接拉动引擎,其主要手段是储值、券、积分等。而“品牌推广”则是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其主要手段是软文、VI、宣讲等。可以说,“活动营销”是场上的运动员,而“品牌推广”则是提振士气的拉拉队。
(四)标准促扩张
可能有人已经发现,品牌建设的四句话里,怎么没提“供应链”呢?难道供应链不是做内功吗?供应链当然很重要,甚至有“得供应链者得天下”这一说法。但供应链的基础是什么?是标准化。
供应链的定义很宽泛,即便简单地采买关系也可以被定义为供应链,但这样的供应链是难以保障餐饮企业规模化经营的。举个例子,几年前内蒙的麦肯姆汉堡店,汉堡面包坯是在店内制作的,也就是说门店的厨师工作是从揉面开始的。那么可想而知,如果开出100家这样的汉堡店,如何保证汉堡面包坯的重量一致、口味一致,而雇佣这么多会烤面包的师傅,成本有多高?
所以,聊供应链之前,必须先聊标准化。如果一家餐饮企业想要规模化经营,发展为连锁企业的话,供应链的基础必然是标准化配送。为了口味一致,配送保密配方的复合调味料包。为了去掉餐厅水台,配送的是切配好的净菜。为了减少门店厨房重复劳动,配送的是预炸预煮好的半成品。这些都是以标准化作为基础的。
更进一步的,原料包从大袋改为小包装,配料从一种蔬菜一包,变成一种菜品一份,门店的标准成本卡日趋简化,从一种菜品好多种原料,变成一种菜品只用一种原料(配料包),门店的流程也将大幅简化。再将这种小包装菜品换上漂亮的包装,不就成了预制菜了吗?中央厨房,从此开始变身食品工厂。
因此,原料的标准化推动了制作流程简化,制作流程简化推动了流程体系标准化,这些标准化的载体是“供应链”,而并非有了供应链就自然有了标准化。因此,企业扩张的基础是标准化,只是表现形式为供应链。
企业的原料、服务、营销、选址、VI、体系、制度流程充分标准化,就相当于打造了一个“模具”,才能复制出一个个门店,并确保这些门店如同样板店一样具备生存能力。
简单总结一下
产品立口碑,关注菜品好吃,核心是“色香味”,而不是“意境”。
服务造体验,关注顾客舒适,而不是过分的“差异化”。
营销增流量,关注客流增长,手段是活动营销和品牌推广。
标准促扩张,供应链不是标准化的全部,而是物料标准化的载体。
归根到底,品牌建设不是空谈,不是纯粹的营销,不是媒体报道软文推广。品牌建设是以内功为保障的,“产品立口碑,服务造体验,营销赠流量,标准促扩张”,如果真的做到这些,你的品牌想不火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