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简介(来丽江,你确定不听一场纳西古乐)
洞经音乐是中国儒道合流的性科仪音乐,因主要用于谈演道教经典《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洞经”)而得名。
洞经音乐并非纳西族的原创音乐,它是何时传入丽江,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暂无定论,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它自明、清以来就逐渐从中原引进并根植于纳西族的文化阶层中。
洞经音乐传入丽江后,在长期的流变中,受地理环境、民族特色、社会结构、历史传统、族群文化、宗教信仰的濡染,被赋予了纳西族的思想情感、审美风格和音乐风韵,呈现出了“纳西特色“的艺术风格。因此,丽江洞经音乐被称作纳西古乐也并无不妥。
丽江洞经音乐之所以珍贵,是因为该乐还保留了一部分在中原早已失传的辞、曲音乐。而这些曲调的歌词,如《水龙吟》《浪淘沙》《山坡羊》等仅作为文学欣赏的古典汉语教材保留着,也就是说其旋律本身早已失传。但可能谁也想不到这些失传已久的古曲,由于丽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纳西人民对古乐的钟爱,还在云岭深处保存着。甚至,丽江洞经音乐中的“经腔”《八卦》被专家们论证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公元741年御制的《紫微八卦舞(曲)》,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在丽江还能听到1278年前的化石级音乐。
大研纳西古乐会以“三古”著称于世,除了古老的乐曲,还有古老的乐器和古稀老人。在古乐演奏中,除了传统的笛子、云锣、古筝、古琴等,还有波伯、苏古笃等在外地难得一见的古乐器。在古色古香的氛围看着白髯飘飘的耄耋老人演奏着高深古雅的乐曲,会有一种古风拂面的感觉,乐声响起,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宫廷趴踢现场。
丽江洞经音乐从“基因”上讲是外来的中原音乐,而白沙细乐则被更多地认为是纳西本土音乐。细乐是相对于用唢呐作主奏的“大乐”(粗乐)而言的。
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由《笃》《一封书》《三思吉》《美丽的白云》《美命吾》《跺磋》《抗磋》《幕布》八个乐章组成。这套古曲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乐曲忧伤哀怨、悱恻缠绵,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白沙细乐之所以哀婉,是在于它内容上贯穿了公元13世纪纳西族土酋部落与周边部落战争的悲剧故事。富有音乐天赋的纳西先民用时而委婉低回,时而激越高亢的曲调哀悼他族阵亡将士,慰藉疲惫的心灵,表达着向往和平、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不管是丽江洞经音乐还是白沙细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都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么珍贵的古乐,你来到丽江确定不听一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