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1、故意伤害罪的对象是他人身体健康权利,即公民保持自身人体组织的完整和人体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的权利,这是与其他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的区别所在。故意伤害罪的本质特征在于破坏了他人身体组织的完整性、损害了他人身体器官的正常活动功能或导致他人精神错乱等。如果行为人侵害他人身体,但并没有破坏他人身体组织的完整性或身体器官的功能作用,也没有致被害人精神错乱,就不应认定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仅仅是给他人的思想和心理带来伤害,并不能被视为故意伤害罪。但如果行为导致他人在精神病学上受到伤害,则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通常情况下,如果伤害没有出生的胎儿,是不能被视为故意伤害罪的。但是,如果被告人有意使用药物或其他手段来伤害胎儿,并且意图使孩子在出生后成为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或者导致胎儿严重残疾,如确实造成伤害后果,那么就可以被视为故意伤害罪。如果被告人伤害胎儿,是为了伤害孕妇本人,或者同时伤害胎儿和孕妇,同样可以构成故意伤害罪。

行为人自愿对自身身体造成伤害的行为可能构成其他犯罪行为,但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2、故意伤害罪的客观表现是指行为人实施了非法行为,致使他人身体健康受到了损害。损害行为可以以有形的暴力方式为主,也可以以无形非暴力方式为主,但必须属于非法行为。如果行为人的行为是合法的,如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而伤害他人,或因为医治疾病而在必要情况下切除病患器官,或在合理体育运动规则下造成对方运动受伤等,都不构成故意伤害罪。

伤害行为通常表现为积极的行为,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例如,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危害后果,却没有采取措施防止,最终导致伤害后果的,这种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犯罪。而在不作为的情况下构成犯罪,必须要求被告人具有特定的义务,这种义务通常源自法律规定、职业或行业要求、法律行为或先行行为。

造成故意伤害的方式和手段可能包括物理和化学手段,同时也可能是来源于生物或自然环境。

故意伤害罪成立需要故意伤害行为与伤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无论伤害后果是在伤害时刻立即出现还是相隔一段时间后出现,均不影响故意伤害罪的成立。若有充分证据证明产生伤害后果的过程中存在其他因素的介入,应区分被告人的行为和其他因素在伤害后果形成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以确定被告人应承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

故意伤害的后果能够表现出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内伤、外伤、肉体伤害和精神伤害等。在伤害结果的程度方面,可以分为轻伤、重伤和致死三种情况。

3、故意伤害罪适用于一般主体,所有年满16周岁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须对其故意实施的未遂伤害、轻伤、重伤或死亡承担刑事责任。若已满14周岁但未满16周岁的人故意伤害他人导致重伤或死亡,同样应负刑事责任。

年龄在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人参与其他暴力犯罪,造成他人严重伤害或死亡时,若情节比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犯罪更为严重或者类似,或符合转化犯罪的特征,则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并依法惩处。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年龄介于14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且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如果是被迫、被诱惑参与犯罪,被教唆犯罪,或者属于犯罪预备、中止、未遂,那么可以给予从轻或免除处罚,或者不视为犯罪。

4、故意伤害罪的主观方面体现为故意行为。故意行为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被告人明知其行为可能会导致他人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的结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伤害行为的动机对犯罪成立没有影响,但会影响责任的承担。行为人的故意只能针对伤害行为。

判定被告人是否具有主观故意,不应仅凭其口供或局限于案件事实的部分,而应综合分析判断,包括案件起因、行为发展过程、使用的工具、行为手段、袭击部位、攻击力度、行为的具体细节、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被告人和被害人之间的关系、被告人的历史表现以及犯罪后的态度等方面。这些都是区分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的关键所在。

在故意伤害致死案件中,被告人可能会被认定为犯有复杂罪过,即同时存在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死罪。例如,被告人故意用手推搡他人致其摔倒,导致被害人头部受伤死亡;或被告人出于犯罪动机持刀追逐他人,导致被害人跳入水中溺亡等情形,被告人的行为即既具有故意伤害的故意,也具有过失致人死亡的过失。

在对于被告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的性质是否属于故意杀人(间接)还是故意伤害(致死)存在疑问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从以下角度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首先,考虑到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其目的是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兼顾对犯罪者的惩罚与改造;其次,要有利于修复遭受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重建社会和谐;最后,争取案件处理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