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带是如何形成的(残留密集小行星带是这样形成的?)
小行星带容纳了太阳系的残留物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由成千上万个小白点组成的环。
在艺术家的设想里,我们的太阳系就从太阳到第五行星,木星, 在这幅图中,小行星带是白色的甜甜圈形状的云。( 图片来自维基共享。)
来看看小行星带,我们太阳系中的一个地方,由小天体(主要是岩石和一些金属)围绕太阳运行。 有时科学家称这些小天体为小行星。 其中一颗(谷神星)甚至被归类为矮行星。 这些天体主要在我们太阳系的第四颗行星火星和第五颗行星木星的轨道之间运动。 天文学家曾经认为它们是很久以前被木星引力撕裂的岩态行星的残余物。 现在他们的想法不同了。 他们认为这些小行星很可能只是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的残留物。
小行星这个词的意思是‘像星星的’。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在19世纪初,天文学家第一次发现它们时,认为它们看起来像恒星。但它们的运动是独立于恒星的,因为它们离我们更近,它们以星空为背景移动,这表明小行星不是恒星。
数百万颗小行星
尽管这幅图可能让人觉得小行星带布满了碎片,但如你把所有的材料集中在一起,它只能形成一个比地球的月亮还小的天体。
小行星带包含了大小差别很大的物体,有一百万到两百万颗直径超过半英里(约一公里)的小行星。此外,小行星带中还有数不清的小一些的小行星,有些可能还没有卵石大。1801年,天文学家朱塞佩·皮亚齐(Giuseppe Piazzi)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一颗被发现的,也是小行星带中最大的行星,谷神星1号。全长约587英里(945公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谷神星从小行星重新分类为矮行星。
一个有许多陨石坑的圆形星球。在一个陨石坑中,有两个非常明亮的点。
谷神星,如图所示,是宇宙飞船访问的几个主带小行星之一。这幅合成图像来自黎明号宇宙飞船,它仍然是唯一一个绕太阳系第一个天体轨道运行的地球飞船(灶神星,2011年至2012年),然后进入第二个轨道运行(谷神星,2015年到达)。刻瑞斯陨石坑(Occator Crater)的两个亮点是盐沉积。图片来自NASA。
小行星带的距离
外层空间是广阔的。因此,尽管小行星带中有几百万(可能几十亿)个物体,但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是60万英里(约100万公里),这意味着航天器可以穿越小行星带而不与任何小行星相撞。(不过,显然,永远不能完全排除在可能碰撞和坏运气的范围外。)小行星带肯定不是和《星球大战》之类的幻想小说中描绘的那种密集区域。
因为它们的距离原因,站在小行星带上的任何一颗小行星上,你都可能无法看到任何其他小行星。
小行星带距离太阳的距离在2.2到3.2个天文单位之间。一个天文单位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所以小行星带的宽度大约是1个天文单位,或9200万英里(1.5亿公里)。
它的厚度大约是1个天文单位。
一个稍微椭圆形、圆形的岩石物体,上面有许多陨石坑。
小行星灶神星发现于1807年,是主带中仅次于谷神星的第二大天体。黎明号飞船从2011年7月到2012年9月环绕灶神星飞行。在这颗小行星的南极有一座高耸的山峰——比珠穆朗玛峰的两倍还高——在图片的底部可以看到。左上方是三个被称为“雪人”的陨石坑。图片来自NASA。
小行星进出主带
小行星带通常被称为主带,以区别于太阳系中其他较小的小行星群,如拉格朗日小行星(例如,特洛伊小行星在木星绕太阳的轨道上运行)和太阳系外的半人马座小行星。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的同质带,现在被认为稍微复杂一些。在主带小行星中有不同的明显区域,特别是在它的边缘,天文学家现在认识到匈牙利小行星群在内部边缘,而西布里小行星群在外部,在靠近带的中间有高度倾斜的弗吉亚行星群(弗吉亚小行星家族)。
此外,天文学家已经确定,主带小行星的年龄也有所不同。他们现在已经根据年龄划分了包括卡琳小行星家族在内的几个小行星群组,一组大约90颗主带小行星,它们共享一个轨道,估计可能来自一个约570万年前的星体。还有维里塔斯小行星家族(Veritas),大约在830万年前诞生。一个最近的群组曼陀罗小行星家族,可以追溯到53万年前的一次碰撞。
一个长椭圆形的多坑岩石小行星。
小行星往往不是圆的,因为它们质量不足以形成足够大的引力把自己拉成球形。图中显示的爱神星 作为1998年第一颗被宇宙飞船环绕的小行星而出名,在苏梅克附近。爱神星是一颗主带小行星,尽管它的轨道穿过火星。它并没有完全到达地球的轨道。图片来自NASA。
概要:小行星带是我们太阳系的一个区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在那里有许多小天体围绕太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