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粉图鉴:从大唐女子的妆容窥视唐朝兴衰荣辱
唐阿斯塔那187号墓彩绘侍女
唐朝妆容都是猴子屁股吗?
一提起唐朝的女性,我们的脑子里立刻蹦出两个特点:一个就是胖;一个就是涂得跟猴子屁股一样的大红脸蛋子,唐朝女性为何有这样奇特的妆容?她们是一直保持着这种奇葩的审美观么?
其实并非一直如此,唐朝289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中唐、盛唐、晚唐,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四种世态:从隋末战乱中恢复、逐渐走向鼎盛、安史之乱后的相对平稳时期、藩镇割据纷乱时期。唐朝这种社会状态的变化,对于唐朝的妆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
我们今天就来掰扯一下唐朝妆容在四个阶段的发展变化,看看社会发展是如何影响大唐女子的化妆风格的。
簪花侍女图的创作时间是有争议的,她们的妆容介乎晚唐和五代之间
初唐含蓄内敛
南北朝时期,女子的妆容经历过一个夸张的时期,但是随着隋末的战乱。社会安定遭到破坏,达官贵人尚且颠沛流离,何况普通百姓,哪有心情化什么妆?况且隋末到处是割据势力,谁的拳头大,谁就说的算,根本就没有什么法制来保护女子的人身安全,此时恨不得往脸上涂灶底灰掩盖容貌了,谁还会画的花枝招展的。
这时的妆容大约还是继续着南北朝末期的风格,没有太大的变化。总体风格较淡雅,面施素粉,柳叶细眉,唇微染殷红,发型也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样梳着不太高的发髻,不加任何头饰。
唐初的时候,女子出门还是很保守,要穿戴“羃离”。
《旧唐书·舆服志》: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羃离。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寻下敕禁断,初虽暂息,旋又仍旧。……则天之后,帷帽大行,羃离渐息。中宗即位,宫禁宽弛,公私妇人,无复羃离之制。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羃离”是西北胡人的装束,原本是为了遮蔽塞外风沙,男女皆可使用,上面是一个斗笠状的帽子,下面有薄纱垂下,可以遮蔽全身。在南北朝的时候传入中原,因为隋末唐初世道不太平,女子出门都要遮着挡着,怕因自己的美貌引来什么祸端。
唐高宗之后,世道渐渐太平了,出门穿那样一个大罩子太不方便,改用“帷帽”,帷帽的纱缩短至脖子。到了盛唐开元时期,女性就不遮蔽面目了,骑马时戴胡帽,露出脸来时就需要化妆了。我们在现场看过戏剧就知道,生活中的妆容到了舞台上是不合适的,这是一个观看距离的问题,如果妆不鲜明,很难让人有深刻的印象。女子骑马首先是有速度的,人们不容易看清样貌,需要一些浓艳一点的装饰。
咸亨三年燕妃墓侍女手中捧羃离
戴帷帽骑马的侍女俑
戴胡帽的女子
唐初郑国公李寿墓中南壁有一幅仕女图,里面的侍女妆容是很淡,除了擦粉之外,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化妆。头发挽上去,发髻不高,没有任何首饰,眉毛的形状很自然,没有什么人工痕迹,脸上不见有什么胭脂,这一时期的女性无论是脸蛋还是身材,也看起来清瘦苗条,全然不似盛唐时期那样丰润。
李寿墓侍女图
李寿是公元630年去世的,这个时候,唐朝刚刚建立,服饰妆容基本上还是沿袭隋末,加上国家刚刚建立,经济尚未恢复,化妆品贸易和生产不够繁荣,侍女的打扮相当朴素。
死于公元643年的李世民的女儿长乐公主李丽质,她的墓中有一幅四侍女图。图中的四位侍女体态比李寿墓中的侍女要丰润一些,长乐公主去世时间仅仅比李寿晚14年,但是世道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皇位,用了短短23年的时间就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长乐公主是在公元643年去世的,正是贞观之治的鼎盛时期,这样的社会状态也反映了在了妆容之上。
长乐公主墓四侍女图
我们可以看到这四位侍女体态丰润适中,前额的发式依然保留南北朝时期的开额方式,发髻梳的要比李寿墓侍女要高挺。两位面部没有损坏的侍女面色红润,眉毛样式整齐如柳叶,似乎精心修理过,似乎还画着眼影儿,嘴唇的颜色鲜红,不似天然的唇色,应该是有涂唇脂。这段时期是唐朝的上升期,侍女的精神面貌看起来也自行从容,没有怯色,妆容淡雅适度。若是现在女性画这样的妆也是没有问题的。
死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74年)的段蕳壁是唐太宗的外甥女,她墓中第四天井东壁小龛南仕女图也表现出了类似的特征。段蕳壁墓中侍女的腮部有些胖嘟嘟了,但是和盛唐时期的侍女比起来只算微胖人士。开额依然保留北朝风格,发髻高梳,已经别了简单的发饰了。这时的女子很注重眉毛和嘴唇的妆,眉毛很精心地画成新月模样,比长乐公主墓侍女的眉毛更加修长纤细,称为“却月眉”,嘴唇涂了颜色很鲜艳的红色,历经一千多年依然不改。唇脂涂满整个嘴唇,上嘴唇的唇峰、唇谷分明,看起来性感而自信。至于胭脂则是微微打了一点而已,这叫“桃红妆”,整个人看起来浓淡相宜,大方得体。
段蕳壁墓中侍女
高宗显庆三年去世的执失奉节(姓执失,其父突厥人执失思力,其母为李世民的妹妹九江公主)墓中的侍女图,就开始出现了不同变化。执失奉节墓中跳舞的侍女身材高挑匀称,腰肢纤细,她的发髻明显变高,看起来像是“单刀半翻髻”。眉毛也不是之前流行的却月眉,眉式比柳叶眉还要短,斜向上去,眉首略宽,眉尾尖细,这种叫“嫦娥眉”。额头出现了花钿,样式很简单,只是一点红点。在妆的样式上,它采用了“晓霞妆”,在太阳穴处画斜红、在稍加晕染。这种奇怪的妆容据说是源于三国时期,魏文帝的宫娥薛夜来不小心撞伤脸颊,以为破了相了,再也不会被皇帝临幸,不料却因此伤而得宠爱,于是其他宫娥纷纷模仿,以期分得恩宠。时隔多年,不知为何在唐朝又开始流行,而且还流行了很长时间,一开始只是月牙状的斜红,后来发展出复杂的唐草纹。
执失奉节墓侍女
704年左右胡服仕女图屏风月牙状斜红,解放前被日本人大谷瑞光盗走
新疆阿斯塔那墓葬中绢俑唐草纹斜红,花钿也复杂
执失奉节墓中侍女的变化还不算太明显,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唐初的痕迹。在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去世的韦贵妃墓中的壁画中,妆容就开始有了明显变化。
韦贵妃墓执拂尘侍女
韦贵妃死于唐高宗中期。唐高宗34年,文治上开创了永徽之治,武功上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版图达到了唐朝的顶峰,唐朝的发展不但在上升期,而且出现了一个小高峰,这令唐朝国内的精神面貌又发生了变化。在韦贵妃墓中,侍女开额的方式已经脱离了南北朝时期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发髻的样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囿于普通的盘桓髻,出现了梳理复杂的反绾髻。
额头画了或贴了像银杏叶一样的花钿。眉毛的样式和之前有了明显的区别,以前是柳叶弯眉或却月眉,细细长长的,看着秀气。韦贵妃墓中侍女的眉毛有点立起来了,也比前期要宽,四周还有晕染,叫粗广晕淡眉,略能维持柳叶的形状,又有点中后期蛾眉的雏形。脸上的胭脂不是很浓,画有斜红,依然可以归为晓霞妆,嘴唇的唇脂画法没有变化。这个侍女的身材依然不是很胖,可见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还不是特别流行。
韦贵妃本尊
韦贵妃本人则梳着单刀半翻髻,眉毛看起来更宽,向斜上方飞去,两眉之间也花了花钿,脸颊上薄施胭脂。左嘴角有一个黑点,因为右边脸缺失,所以搞不清是点的“面靥”还是个她自己长的个痦子。
咸亨4年(公元673年)去世的房陵大长公主嫁的是右卫将军贺兰僧伽(鲜卑人),她墓中的侍女装扮又显示出另外一番情景。我们看下面这三幅画的侍女明显胖起来了,脸都变成圆脸了。发式都是回鹘人的高髻,眉毛是粗粗的弯眉,脸上的胭脂比前面的侍女要浓的多,有点猴子屁股的味道了。
咸亨四年,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率兵十万讨伐吐蕃,在大非川被吐蕃兵打败。唐朝后所流行的赭面妆是来源于吐蕃,白居易的《城盐州》提到:“君臣赭面有忧色”,但我认为吐蕃人并没有以赭涂面,而是吐蕃人自然的高原红而已。吐蕃从唐初就开始与唐朝友好往来,并在开元年间走向巅峰,当时往来长安的吐蕃人不在少数,也在上升期的吐蕃人也影响了唐朝的妆容。在一开始的时候,腮红还没有那么浓,到了吐蕃最强盛的时候,唐朝妇女的腮红涂的越来越浓,在吐蕃衰落之后,浓重的腮红也衰落了。
高原红
腮红
房陵大长公墓第一幅图的侍女手捧盝顶盖盒,小手看起来肥嘟嘟的,整个脸型是方圆形的,但是眉目还算协调,比盛唐时那种胖的脸变成梯形的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她的眉毛比以往时期都要粗重,颧部涂着比较浓重的胭脂。
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1
第二幅图中有两位侍女也是同样妆容,但是看起来年纪要大一点,一个手拿拂尘,一个手持右手粟特风格的提壶,左手拿高脚酒杯,做劝酒状。
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2
第三幅图中的女子更是与众不同,直接穿的是男装,一手提壶一手捧盘不知作何工作。唐高宗后期,武则天开始插手朝政,这使女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她们开始追求跟多的自由和权力,希望和男性取得同等的地位,着男装就是这一时期社会风气的一种表现。
房陵大长公主墓壁画3
上元初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武则天为天后,出现二圣临朝的情况。武则天的掌权令女性的地位大增,所以这段时间出现了更多女性穿男装的情况。
上元二年(675年)虢王李凤墓种棺椁上有一幅仕女图。两位侍女背向而立,中间有一株百合花隔开。左侧的侍女身穿男式胡服,头戴幞头,一手执小团扇,腋下夹衾禂;右侧侍女梳反绾髻,捧长柄团扇。两位侍女的脸都是肥嘟嘟的圆脸,但是身材还好,不算太臃肿,脸上的胭脂和房陵大长公主墓侍女也差不多浓,说明房陵大长公主墓仕女图红胭脂并非是孤例,而的确是当时的潮流。
李凤墓侍女
武周时期
唐睿宗李旦时期,皇帝不过是个傀儡,真正掌权的是武则天,这一时期的女性表现出更加自信的状态,也是妆容变化的重要时期。
唐睿宗垂拱 4 年(688年)张雄夫妇墓发现了不少绢布彩俑。这个人俑的脸很胖,有点要往盛唐时期梯形脸发展的趋势,梳百合髻,头上画花钿,两边的眉毛粗粗的,快要连在一起了,两边的胭脂涂得面积很大,但是颜色不是很深。
木身人俑
下面的人俑梳惊鹄髻,发髻高耸,长度几与脸等。脸有些胖,已经发腮。额头画着花钿,眉毛也是几乎连眉,又粗又重。两腮涂满淡红色的胭脂,嘴两边点了面靥。
张雄夫妇墓人俑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的屏风画《弈棋仕女图》
弈棋仕女图
此图中贵妇人梳回鹘高髻,发髻正中插一朵菊花状发饰,左侧插一节红珊瑚枝发簪,额间描花钿,二眉粗重,几乎相连,眉尾如刷,不再像柳叶眉或却月眉那样尖。身着绯衣绿裙,肩裹披帛,手戴镯子,做举棋未定、正在沉思状。这位妇人的体态比高宗时韦贵妃要胖的多,尤其是脸,胖嘟嘟的都有点往下垂了,显着腮帮子格外大,脸上大面积涂浓重的红胭脂,就好像一个酒精过敏的人喝多了一样。这就是最常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唐人妆容。但是我们要注意一点,这幅画的发现地是新疆阿斯塔那地区,这个地方胡汉杂居,时尚妆容或许与都城长安不尽相同。
神龙 2 年(706)乾县乾陵陪葬墓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壁画中,妇女的打扮就没有这么夸张。章怀太子是武则天的次子,他墓中有一幅《观鸟捕蝉图》,图中有三位妇人,两位穿女装,梳高髻,顶上的部分与初唐类似,脑后的部分与盛唐高髻类似,处于过度阶段,另一位穿男装,梳球形髻,三位都有发腮,但比《弈棋仕女图》中的贵妇轻很多,眉毛也各有不同,这说明同一时期有一个流行的款式,但个人依然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眉形,而不用与他人一样。三人相同之处就是她们脸上的胭脂都很淡,并没有涂大红的醉酒妆。
这也有个时代背景,神龙元年太子李显、太平公主、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复国号为唐,李显登基为中宗,从巴州迎李贤灵柩回长安,葬在乾陵。此时由于王朝变迁,未来走向不知如何,妆容变得收敛起来也是符合人情的。
章怀太子墓壁画
唐中宗登基之后,过了几年政局稳定之后,妆容有延续了之唐朝的繁荣景象。景龙 2 年(708)长安南里王村韦洞墓后室西壁南侧仕女图中的贵妇人,头梳高髻,发髻的尺寸已经超过脸的长度了,人的正常发量很难做到这一点,应该是使用了假发,但是头上依然没有发饰。这位妇人的体态比章怀太子墓妇人要稍微胖一点,腮发的更成功,初步已经具有梯形的气象了。眉毛没有那么嚣张,退回了柳叶状,额头没有了花钿,但是两腮是涂了浓重的胭脂的。这种妆容很符合政变后,恢复期人们的心态,既内敛,又按捺不住骚动的爱美之心。从韦洞墓侍女开始,大红脸蛋子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了,一直持续了整个盛唐。
韦洞墓侍女
盛唐容貌
公元685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登基成为皇帝,唐朝开始进入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唐朝的妆容发生了一大变。
以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敬陵贞顺皇后武惠妃墓(西安市长安区大兆乡庞留村)壁画《红衣男装仕女图》为例。这幅绘于武惠妃墓墓室南壁甬道口西侧,高119.3厘米,宽79.1厘米。画中两名并肩站立的侍女身着男装,面庞圆润,体态丰腴,左侧侍女持一柄云头形如意,右侧侍女双手捧一黑色圆盒,从所持物件看,身份应是内宫中的尚服之属。
《红衣男装仕女图》
武惠妃石椁雕刻人物
高髻持如意仕女图
我们看到盛唐女子在身材管理上已经完全放弃了,脸已经完全进化成梯形的嘟嘟脸了,并且都挺着大肚子。男装侍女头戴幞头,额扎透额罗,脸上涂着浓重的胭脂,眉毛画成飞蛾触须的样子,嘴唇看起来特别小,应该是并没有画满嘴唇,而是用胭脂在嘴唇上画上樱桃小嘴的样子。在胖嘟嘟的脸上,如果按原来的嘴唇描绘,大脸配大嘴,就有点吓人了,而画成小小的嘴唇,就显得可爱多了。武惠妃石椁上的女子也是如此,只是看不到胭脂,墓中同时发现的《高髻持如意侍女》也是不见胭脂的,却有着一样的梯形脸,重眉毛、小嘴唇。
石椁侍女和持如意侍女一个共同点就是她们的发型,被称为盛唐高髻,以前的高髻,脸两边的头发都是梳回去的,盛唐高髻则是用假发、绵包等物,将头发垫起看起来,头上多余的头发梳成炮筒形状。这可能是因为发福,脸很大,但如果头发很多的话,就会显着脸小一点,可是这样远远观去,脑袋就非常的大。初唐时期女子头身比例一般在五头身和六头身之间,但是到了盛唐头身比例居然成了四头身到五头身之间,一方面是身材臃肿了,另一方面是头部的确变大了。
初唐的一米八大长腿和盛唐的柯基腿
不管是开元还是天宝,赭面妆在盛唐都很流行,天宝元年(742)蒲城三合乡唐让皇帝惠陵李宪墓第二天井东壁侍女图中的侍女也施了赭面妆,眉毛的样式变成短短的桂叶眉,再后期就会过度到剃眉另画的程度了。
李宪墓侍女
李宪墓侍女图,桂叶眉
李宪墓侍女不但施了浓重的赭面妆,要用胭脂摸了眼影,眉毛有明显修过的痕迹,头上也有发饰,但是发饰依然不多,与五代十国事的发饰比起来是大小巫之别。
中晚唐
公元77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盛世繁华戛然而止,安史之乱后,唐朝进入中唐,初期有所恢复,但总体上世道是渐渐衰落的。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王家唐安公主墓甬道东壁仕女图中两位侍女依然保持了盛唐的高髻发式,但是体型明显瘦了不少,眉毛恢复正常的眉式,不施胭脂,不涂唇色,收敛的状态跟神龙政变之后是非常相似的。
唐安公主墓侍女
唐宪宗元和时期,各处节度使都想着割据,宪宗为了维护统一,常年征战。女性的妆容有出现新的潮流:时世妆,女子梳圆环锥髻,不戴发饰,以乌青唇脂涂唇,将原来的眉毛剃掉,画成八字眉,做悲啼之状,妆容十分诡异。或许是对于当时世道动荡的一种不满而做的一种行为艺术吧。
白居易《时世妆》: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唐文宗李昂是由太监王守澄、梁守谦发动宫变而拥立的,文宗之初完全就是一个牌位,事事受宦官操纵。一上台就发生了沧景之乱,朝廷举兵讨伐,战事拖延日久。文宗在位期间,朝臣又分成牛李二党,相互攻讦。内有宦官专权,外有朋党相争,国事不明,一片哀愁之相,女子中间就出现了毫无美感可言的“血晕妆”。
太和 3 年(829)河南省安阳市赵逸公墓 墓室甬道东壁 女侍图中的侍女,头梳高髻,用彩帛装饰,还有各种头饰,发簪。把原来的眉毛剃去,画成八字眉,颧骨上薄施胭脂,再各画两道斜红,看起来忧愁悲伤。
赵逸公墓侍女
赵逸公墓侍女比盛唐时瘦多了,明显伙食不行了
晚唐黄巢之乱后,“内府烧成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好端端一座长安城,成了一片瓦砾堆,就不要再提时尚妆容了。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小国林立,内部暂时平安,不知以后如何,大家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在及时享乐的思想影响下,反而长出一种奢华之风,贵妇人满头金银珠翠,满脸贴花钿、面靥,一身上下皆是锦绣。
敦煌五代十国时期女供养人像
结语
初唐时期的妆容朴素淡雅,盛唐的妆容浓烈夸张,中唐妆容开始收敛异化,晚唐妆容忧愁颓废,正是反映了唐朝发展的各个时期,人们的心理变化轨迹,从女子的妆容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唐朝的兴衰。虽然时代变化了,但是盛唐时期的妆容并未完全消失,唐朝大面积施胭脂的化妆方式,在戏剧中依然保留至今。
甘肃社火化妆用大面积的胭脂
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
唐朝的一些妆容也传到了其他东亚文化中,剃眉重画,贴花钿的风俗至今还有。
日式妆容保留了唐朝剃眉,点面靥的做法
韩国婚礼上,女子脸上也会贴圆形的花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