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年间是哪个朝代 对明朝历史的积极作用:与朱祁钰有很大联系
导语:在明朝历史中,有这样一段奇异的历史。明英宗与明代宗两位皇帝同时存在,形成了明朝政局的分裂与动荡。这段历史时期始于明朝的"土木之变",终于"夺门之变",前后历时共八年。
朱祁钰像
而中间的八年时间,正是明代宗朱祁钰的八年皇帝时光。由于其权力源于明英宗朱祁镇,也终于朱祁镇,所以对于朱祁钰的历史评价,有失客观。在发掘史料的过程中,救会发现景泰年间(1450-1457)(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其实属于明朝历史中,较为清明的执政时期。
纵观明史,从正德(1506——1521)年号之后,明朝历史走向了中后期,硕大的帝国就已经出现了衰败的迹象。在正德之前,景泰的短短8年间,使正统年间所表现出的颓势消失不见。虽然景泰年间,有著称明史的于谦等人,但是通过仔细观察,景泰年间的政治成就与明代宗朱祁钰有着主要联系。
一、朱祁钰成为了皇位的替代者
按照朱氏皇家的名位,朱祁钰本来与皇位无缘。因为朱祁钰是明宣宗的次子,明英宗异母的弟弟。可是朱祁钰的哥哥朱祁钰,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却玩弄政政,任用奸宦,导致明朝陷入了危局。
明英宗过于宠幸太监王振,导致朝政为之荒废。王振通过自己与皇帝的关系,把控政权,并鼓励明英宗出征漠北,建业立功。之后的历史证明,王振随明英宗一同出征,遭遇了"土木之变",大明皇帝被俘,闹出了千古笑柄。但是大明王朝并没有就此灭亡,为了挽大厦之将倾,就万民于水火,明廷做出了正确的历史选择。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选择合适的君主。
1、皇家的取舍
当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明廷之后,最受震荡的便是皇家后宫。作为当时的实际掌权者,孙太后有着难以言尽的权威。孙太后还是明初诸妃殉葬制度的逃避者,朱元璋不想看见的画面依然出现了,母权开始干预皇权。
故宫
明英宗被俘,明廷把皇权的选择交给了孙太后,这种做法在汉代也时有发生,所以孙太后选择皇位的替代者,成为了历史的惯性。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非常年幼,难以承担国家危机时刻的需要。所以,孙太后为了保住大明的江山社稷,最终选择了郕王朱祁钰。"皇太后命王监国"。
朱祁钰的生母是吴妃,在皇权家族中,母以子贵,是政治上的规律。所以孙太后选择朱祁钰,其实对她而言,没有政治利益可言。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其将之后的太子之位,进行了确定,以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
2、朝政上的进退
当朱祁钰代行皇帝之位后,明廷上发生了进退两难的争议。面对明军精锐的丧失,以及蒙古瓦剌大军的逼近,明朝正面临生死存亡的一刻。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本想借此稳定明朝局势,以对抗蒙古骑兵。殊不知明英宗的狂妄自大,使这一伟大决策成为了明朝生死的考验。
明朝官员
是退守南京,还是坚守北京,明廷分为了主战派与主和派。在这两种选择中,任何一种,都会导致明朝历史产生巨变。不过,这个选择早已有了定数。也正是因为朱祁钰的选择,使大明王朝保住了国威与社稷。如果朱祁钰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么明朝之后的历史,还有可能是一个未知数。
二、积极应对军事压力
朱祁钰上任之后,对自己手下的臣子就进行了调动。在他的操作下,主战派大臣成为了朱祁钰的政治基础与政治力量。在当时危机的时刻下,朱祁钰选择与蒙古瓦剌大军进行正面交锋,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明朝军队
但是朱祁钰并没有重蹈明英宗的覆辙,而是选用了正确的人才与武将,并实施了正确的政策与战略,使明朝危机的局势瞬间走向缓和。明朝最大的一次生死危机,在朱祁钰与相关大臣的努力下,发生了历史的改写。
1、重用于谦
自古以来,"择天下贤臣而御之",是古代封建王朝得以长久的原因。所以科举制度的盛行,不仅符合了政治的需要,也符合了天下百姓的渴望。一个人才,足以改变历史的进程。而在明代,改变历史的人物少不了于谦。
于谦刻像
于谦本是一位兵部侍郎,在六部之中,于谦的官职并不显赫,但是他的行为与举动,却使大明王朝重新走向了正轨。作为北京保卫战的主要领导者,于谦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言南迁者,可斩也!"
朱祁钰也被于谦的胆识与谋略所慑服,所以在瓦剌大军到来之前,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并提督各营军马,直接负责京城军队的调任。朱祁钰重用于谦,于谦也给了朱祁钰一个满意的答卷。在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中,瓦剌大军进攻失败,落荒而逃。
2、重整边防
如果景泰年间的防御战争以北京保卫战为结尾的话,那么明朝之后的历史不会那么太平。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不仅要解决当下的任务,还要预期之后的危机。瓦剌军队虽然被明军击退,但是他们对于明朝的野心,并没有就此消失。
为了彻底消除蒙古对于明朝江山的觊觎,大明王朝只通过一场胜利是远远不够的。以防蒙古入侵者再次接近北京京城,所以朱祁钰对明代边防进行了积极的治理。在相关军事调度下,使之前被毁的国家防线实现了重铸,成为了大明王朝抵御蒙古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
明代边防图
特别是关键的军事重镇宣府与大同,朱祁钰坚定的任用了杨洪与郭登。在明廷的支持下,杨洪与郭登的积极整治成为了蒙古入侵者的噩梦。"恐宣、大议其后,将有腹背受敌之患,是以虽长驱直入而不能持久,狼顾而去,率以无败"。
三、政策上的开明
在军事战略上,朱祁钰的选择通过历史证实,确实是正确的。在朱祁钰与大臣的坚守中,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成为了蒙古入侵者难以吞食的苦果。倘若明廷选择南迁,那么宋朝的历史很有可能重演。不过,在朱祁钰的选择与领导中,明廷走向了正轨。
除了军事,在政治的处理中,朱祁钰奋力改变"正统间,奸臣用事,欲图小利"的荒败局面。因为正统年间负面的治理,曾使大明王朝之江山欲倾。所以,为了防止正统年间的错误再次发生,朱祁钰用积极的政治政策,来消除这种隐患。
1、广开言路
正统年间,最主要的问题便是宦官的问题。明英宗正是因为宠幸宦官,导致皇帝与明廷的沟通产生了隔阂。受惑于宦官,而大臣都只能按照皇帝与宦官的想法走,所以明朝的危机主要源于内部。
有了前车之鉴,朱祁钰对待宦官的态度特别注意,甚至有"待中官最严"之称。没有了宦官的干扰,大臣的建议可以得到皇帝的考虑,国家的政策制定也相对正确。除了杜绝宦官的干扰,对于官员之间的争议,朱祁钰也非常关心。
明朝官员
"大开言路,吏民皆得上书言事",正统年间封闭的言路,在景泰年间得以重启。特别是言官群体,得到了朱祁钰的认可。其父亲明宣宗,正是因为反感言官的话语,所以才重用了宦官。不过在景泰年间,这个错误得到了纠正。
2、广用贤良
在朱祁钰登上皇位之后,其最主要、最明显的功绩便是广用贤良。除了于谦、杨洪、郭登以外,还有石亨、徐有贞、胡濙、王直、陈循等人。国家的治理,便是清明的政策与政治。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便需要人才的支持。
明朝官员
自古以来,盛世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张骞等;唐太宗时期的魏征、房玄龄、秦叔宝等;明太祖时期的徐达、刘基、常遇春等。君王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其对人才有选择的责任。好的君王,都因善于用人而著称。
四、对国家治理有理想
从朱祁钰的治国功绩中,可以看出,其治国除了解决正统遗留的问题以外,还有治国的理想与理念。"朕承祖宗大位,夙夜惓惓于心,亦惟古人之道德功以自期,以今天下之治教养自励"。
龙椅
作为一个皇帝,朱祁钰认识到了祖宗的恩德与国家的重任,这确实是封建皇帝应该注意的两方面。在相关政务的施行中,朱祁钰兢兢业业,以思治理。所以正统的社会问题,在景泰年间大大革除。
结语:对朱祁钰八年的皇帝生涯进行总结,就会发现景泰年间的朝廷,有着不少的能人志士。在这些人才的治理下,"土木之变"的危机化为了转机,明朝在摇摇欲坠之中,重新回到了正轨。
"治理以任官为本,任官以得人为先",这是朱祁钰对于皇帝管理官员事物的认知,也是景泰年间政策的主要指导方针。虽然在政治斗争中,朱祁钰跌下了皇帝之位,但是在国家治理与选材任人中,朱祁钰的闪光点亦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