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是哪个朝代 始于春秋,兴于唐宋的三点原因
要说中国历史上谁是最知名的人,我想孔子是毫无争议的一位。根据孔子言行整理而成的《论语》大家也都知道,并且都能或多或少的背诵几句。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如同西方人心中的耶稣,《论语》在中国人眼中的地位,也如同西方人眼中的《圣经》。
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其倡导的“仁爱”、“礼义”、“忠孝”一直作为中华民族的精髓世代相传,也是后世统治者治国的主要思想,对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
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孔子的地位在他所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多高,儒家思想也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秦始皇有过“焚书坑儒”的故事,汉朝也以道家思想治国,儒生的地位并不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本人在读战国史的时候突然产生了这个疑问,经过自己的分析,总结出三方面的原因。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些观点,并不是权威的研究,或者得到权威认可,只是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儒家思想与春秋战国的形式格格不入
儒家思想讲究的是“仁爱”,对统治者的要求是“仁君爱民”,要做到轻徭役,薄赋税,使百姓安居乐业。但在群雄争霸,大鱼吃小鱼,靠硬实力生存的春秋战国时期,这套儒家的理论很难被统治者认同,甚至与他们所追求的“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目标格格不入。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孔子周游列国得到证明。
公元前496年,孔子带着他的学生离开了鲁国,开启了周游列国。孔子之所以要周游列国,主要有一个目的,宣扬自己的为证思想,进而能够入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就是当时所有士人的追求,一方面苦苦的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一方面争取成为士大夫阶层,参与国家的改革和治理,进而取得不世的功业,流芳后世。
孔子这次周游列国总共历时16年,先后到过卫国、陈国、蔡国、叶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等十多个国家。其最终结果,孔子多半不受这些国家的待见,最终只能再次返回鲁国,继续自己的教书职业。
比如,孔子的第一站卫国,国君好酒好肉的招待孔子,还按照大夫的标准给他发俸禄,但就是不给控制官职,后来还诬陷孔子为间谍,将他逼走。
孔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刚到陈国,陈国国君就派人围堵孔子,以没有签证为由不允许孔子入境,孔子只能原路返回卫国。
再后来,孔子去了曹国,曹国的国君拒绝接见他,孔子不得不转去宋国。宋国国君更厉害,不但不接见,还放出话说如果孔子赶来宋国,一定灭了他。孔子无法,只能乔装打扮,微服私行,并且与他的学生分头走,避免目标太大引起注意。
这次孔子还闹出一个笑话,孔子走丢了,只能蹲在城门口等学生来找,一个59岁的老人,身无分文,可怜楚楚的靠别人施舍勉强度过几日,才得以与学生重聚。
这些国家都不待见孔子,并不是他们不知道孔子的思想,而是孔子的思想在那个年代被看作迂腐,别的国家都秣兵历马,磨刀霍霍了,你却告诉我要仁爱,要爱民,对他们而言这不就是一种聒噪的声音吗?
儒家思想与春秋战国的国家体制不符
儒家思想不被重视,另一个原因就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体制不符。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还是最高领导者,下面是几十个诸侯王(战国时期活下来7个)。那么儒家思想倡导的“忠君爱民”,要忠谁家的君?爱谁家的民?
从忠君的角度讲,诸侯王肯定是不忠的,他们心中已无周天子,只有自己的国家和利益;从爱民的角度讲,当国家动荡不安,分分合合,今天打下一城,明天又可能丢掉一城,这种情况下,在统治者眼里,百姓这是战争资源,不需要爱。
秦统一六国后,儒生淳于越反对实行“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施行分封制,触动了秦始皇施行中央集权的想法,因此禁止百姓以古非今,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
到了汉代,刘邦施行的是分封制,所以采用的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那时候的儒生地位也不高。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后,儒生的地位才提高,并能够直接做到高位,参与国家的治理。
最关键的原因,汉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解决了“谁的国,谁的民”的问题,“忠君爱民”就变成了一件对统治者有利的事情,所以儒家思想才被汉武帝接受。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在汉武帝实现了中央集权后提出来的。
汉朝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再一次沉沦,直到隋唐时期,才慢慢重新确立了儒学的地位,尤其科举考试成熟的宋代,从四书五经等著作中选题,纳入了考试范围,儒学才算真正的确定了统治的地位。
儒家思想与士人的目标不符
春秋战国时期,在贵族与普通百姓之间有一个士人阶层。士人阶层起初没有爵位,与百姓最大的不同就是士人有封侯拜相,获得爵位的渠道。
像战国时期的商鞅、苏秦、张仪、范睢、白起等,就是士人阶层的代表,他们要么靠治国之才,要么靠军功获得封赏,有了自己的爵位和封地。
成为相邦变法治理国家,成为将军取得军功,这两条士人成为贵族的通道,儒家思想都不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目标。
有意思的孔子的学生子夏,孔门十哲之一,是孔子成就最高的学生。子夏被魏文侯请到魏国做帝师,并在国家书院教书为国家培养人才,他所讲的并不是儒学,而是法家的学问。他的学生李悝、吴起,他的徒孙商鞅,都是典型的法家代表人物,变法图强,建立起不朽的功业。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想变法图强,所以法家思想盛行,士人们大都喜欢学习变法之道,治国之道。而儒家思想,与士人追求的人生目标不符。
总结
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没有被统治阶层和士人阶层所重视,本人总结了以上三点原因。有诸多考虑不周之处,还请读者见谅,我算是抛砖如玉吧。
对于我们生活的现在,儒家思想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无论是我们是作为国家的治理者,还是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只为了个人修身的需要,都应该多读《论语》,常读《论语》,读多了,就会发现孔子的智慧无人能比。
最后,用余秋雨老师的一句话结束本文,这句话是余秋雨老师对文化的定义:
文化,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璀璨的文化,它对我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影响深远,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民族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