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1922年俄芬战争——俄罗斯和芬兰上空至今驱之不散的阴云

芬兰共和国的历史始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一个半月以后的1917年12月6日,芬兰议会批准了芬兰独立宣言。

12天后的12月18日,苏俄人民委员会通过了主席列宁亲笔签署的一项法令,承认芬兰独立。

就在苏俄承认芬兰独立后的1918年1月27日,芬兰红军在赫尔辛基举行了起义,这一天也被认为是芬兰内战爆发之日。就在同一天,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共和国(芬兰文:Suomen sosialistinen työväentasavalta)宣告成立。

后来,芬兰红军试图向北推进,可惜没有成功。到了3月初,由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将军指挥的芬兰白军开始反攻。

1918年3月5日,德国军队在奥兰群岛登陆;4月3日,由吕迪格·冯·德戈尔茨将军率领的一支约9500人的远征军在汉科半岛登陆,从背后对芬兰红军发起进攻,并于4月13日占领赫尔辛基。

4月19日,拉赫蒂被芬兰白军占领,芬兰红军因此被拦腰斩断,首尾不得相顾。

4月26日,芬兰苏维埃政府逃往彼得格勒,同一天,芬兰白军占领了维普里(即今俄罗斯维堡),并大肆屠杀俄罗斯平民和没来得及撤离的芬兰红军。

至此,芬兰内战实际上已经结束了,5月7日,芬兰红军残部在卡累利阿地峡被击败,1918年5月16日,赫尔辛基举行了胜利阅兵式。

在获得独立并与打败芬兰红军之后,芬兰政府已经不再满足于其疆域仅限于从前的芬兰大公国了。

当时,在芬兰知识分子中,泛芬兰主义思潮盛行,主张芬兰-乌戈尔民族统一并建立疆域囊括这些民族所居住地区的大芬兰国。这一思潮在包括科拉半岛在内的卡累利阿、彼得格勒近郊的英格里亚和爱沙尼亚颇受欢迎。

当时,俄罗斯帝国已经崩溃了,在其原有领土上诞生了新的国家,这些国家当时已经在考虑未来的领土扩张计划了。

芬兰内战期间,芬兰领导层的如意算盘就是,不但要将苏俄红军逐出芬兰本土,而且还要在不久的将来把他们逐出芬兰图谋吞并的土地。

因此,1918年2月23日,时任芬兰军事委员会主席兼芬兰白军总司令的曼纳海姆在安特雷亚(即今俄罗斯卡缅诺戈尔斯克)火车站宣读了所谓的“仗剑誓言”,其中有这么几句话:

我不会收起我的利剑……直到列宁的最后一个士兵和无赖滚出芬兰和东卡累利阿。

虽然没有正式向苏俄宣战,但是,早在1月中旬,也就是芬兰内战开始前,芬兰就一直在秘密向卡累利阿派出小股武装,其任务是实际占领卡累利阿并协助芬兰军队发动进攻,随后这些小股武装占领了凯姆市和乌赫塔镇(即今俄罗斯卡勒瓦拉镇)。

3月6日,当时还在芬兰红军手中的赫尔辛基成立了一个卡累利阿临时委员会。

3月15 日,曼纳海姆批准了瓦勒尼乌斯计划,按照该计划的设想,芬兰军队将进入卡累利阿并夺取佩琴加 - 科拉半岛 - 白海 - 维戈泽罗湖 - 奥涅加湖 - 斯维里河 - 拉多加湖一线的俄罗斯领土。芬兰军队各部的如意算盘是,在彼得格勒附近集结,最终让彼得格勒变成一个由芬兰控制的、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1918年5月,在芬兰内战中获胜的芬兰白军开始向卡累利阿和科拉半岛发动进攻。

5月10日,他们试图袭击佩琴加的极地不冻港,但被苏俄红军击退。

1918年10月和1919年1月,芬兰白军分别占领了俄罗斯卡累利阿西部的列博雷和波罗索泽罗(芬兰称“帕拉雅尔维”)教区。

自从1918年11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后,德军开始撤出俄罗斯领土,德国也就不可能再援助芬兰了。 因此,1918年12月,芬兰的对外政策改弦更张,转而支持协约国。

芬兰人的目标变成了在其他方向上建立一个芬兰-乌戈尔联邦。

德军从波罗的海撤军后,苏俄红军试图占领该地区,但遭到已经成立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等国军队的抵抗。

1918年11月底,苏俄红军占领了爱沙尼亚共和国纳尔瓦,之后在当地建立了爱斯特兰劳动公社(爱沙尼亚语“Eesti Töörahwa Kommuuna”)并组建了由维克多·金吉谢普领导的爱沙尼亚苏维埃政府。

爱沙尼亚白军撤向雷瓦尔(今爱沙尼亚塔林)方向,苏俄红军占领了杰尔普特(今爱沙尼亚塔尔图)和大约一半的爱沙尼亚领土。到1月6 日,苏俄红军就已挺进至距离塔林仅35公里。1月7日,爱沙尼亚白军转入反攻。

爱沙尼亚白军的盟友与苏俄红军作战,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俄罗斯白人运动则利用爱沙尼亚白军以及出现在俄罗斯境内的其他国家军队作为对抗布尔什维克的临时盟友,英国和法国则是为自己在波罗的海国家的地缘政治利益而战。

早在19世纪中叶的克里米亚战争前夕,时任英国外交大臣亨利·帕默斯顿就批准了将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从俄罗斯分离出去的计划。

芬兰向爱沙尼亚派遣了一支约3500人组成的志愿兵团。芬兰人的盘算是首先将苏俄红军赶出爱沙尼亚,然后让爱沙尼亚成为芬兰,也就是成为芬兰-乌戈尔联邦的一部分。

但是,芬兰当时却并没有向拉脱维亚派遣志愿兵团,因为拉脱维亚人自认为不属于芬兰-乌戈尔联邦,但芬兰人却想从苏俄手中夺回卡累利阿。

到1919年7月,卡累利阿的乌赫塔镇(即今俄罗斯卡勒瓦拉镇),在事先已经秘密渗透到那里的芬兰武装人员的配合下,成立了一个具有分离主义倾向的北卡累利阿国。

甚至在更早的1919年4月21日上午,如上所述,已经占领列博雷和波罗索泽罗的芬兰白军越过了拉多加湖东岸地区的俄芬边界,并在同一天晚上占领了维德利察村,两天后又攻占了奥洛涅茨市,在那里建立了奥洛涅茨傀儡政府。

4月25日,芬兰白军前往亚恩河,进至距离彼得罗扎沃茨克仅仅10公里时,遭到了苏俄红军部队的顽强抵抗,损失大半,余部急行军至斯维尔,并从那里前往洛德诺耶波尔市。

当时,英法加(拿大)联军正从北方逼近彼得罗扎沃茨克,在那里与苏俄红军对峙了近两个月。

与此同时,芬兰军队以小股部队在北卡累利阿地区发动进攻,试图以北卡累利阿国为依托,占领整个卡累利阿。

1919年6月27日,苏俄红军转入反攻,7月8日占领奥洛涅茨,将芬兰人赶出了俄芬边界俄方一侧。

但是,此时和平仍未到来,芬兰人拒绝进行和谈,芬兰军队则继续占领北卡累利阿地区。

6月27日,也就是彼得罗扎沃茨克防御战结束的当天,由尤里耶·埃尔芬格伦中校率领的芬兰部队越过位于卡累利阿地峡的俄芬边界,逼近彼得格勒。当时,芬兰军队遭到了苏俄红军,特别是芬兰内战失败后逃往苏俄的工农红军芬兰支队的顽强抵抗。

两天后,芬兰军队撤回到俄芬边界芬兰一侧。7月9日,由当地人萨杰里·杰尔曼领导的北英格里亚共和国在俄芬边界一个名为基里亚萨罗的村庄宣告成立。

1919年9月,芬兰军队再次越界,在北英格利亚地区与苏俄红军相持了近一年的时间,当时的北英格利亚地区受芬兰实际控制。

1919年9月至1920年3月,苏俄红军从协约国干涉军手中解放了卡累利阿,随后又开始与芬兰人作战。

1920年5月18日,苏俄红军兵不血刃便占领了乌赫塔镇,北卡累利阿国政府随后逃往芬兰。

到7月21日,苏俄红军便从芬兰军队手中解放了卡累利阿的大部分地区,芬兰人手中只剩下列博雷教区和波罗索泽罗教区。

1920年7月,苏俄和芬兰在爱沙尼亚塔尔图市开始和谈。五个月前,苏俄和爱沙尼亚就是在这里签署了和约。

芬兰方面要求苏俄将东卡累利阿移交给他们。为确保彼得格勒平安无事,苏俄方面则要求芬兰将卡累利阿地峡的一半和芬兰湾诸岛让与苏俄。

尽管谈判拖拖拉拉持续了四个月,不过最终还是在1920年10月14日签署了和约。

芬兰总体上保住了原属于俄罗斯帝国芬兰大公国的土地,苏俄还将北极圈内的不冻港佩琴加地区(芬兰语称之为贝柴摩)移交给了芬兰,芬兰由此获得了通往巴伦支海的出海口。

卡累利阿地峡也保留了先前沿谢斯特拉河(芬兰称莱雅河)划定的边界。

列博雷教区、波罗索泽罗教区及北英格利亚地区则留在了苏俄,随后一个半月内,芬兰军队撤出了上述地区。

塔尔图和约标志着苏俄和芬兰之间的敌对行动算是暂时告一段落。

但是,此时,和平仍未到来。芬兰领导层只是想利用该条约得到一个喘息之机,他们并没有真正打算放弃对卡累利阿的领土要求。

芬兰民族主义者认为塔尔图和约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因此,他们挖空心思寻机报复。

距离塔尔图和约签署还不到两个月的1920年12月10日,维普里就成立了卡累利阿联合政府。

继而,芬兰人又将1919年的套路故伎重演。

1921年夏,若干芬兰小股武装进入苏俄卡累利阿地区,随后便对边境地区的苏俄村庄进行蚕食并刺探情报,并对当地居民进行武装袭扰。非但如此,他们还组织当地的卡累利阿人发动叛乱。

1921年10月,通古达教区境内的苏维埃卡累利阿成立了一个地下机构——卡累利阿临时委员会(芬兰文“Karjalan väliaikainen hallitus”),领导成员包括瓦西里·莱沃宁、雅尔马利·塔基宁和奥西普·波里赛宁。

1921年11月6日,一支芬兰小股武装在东卡累利阿发动武装叛乱。就在同一天,帕沃·塔尔韦拉少校率领芬兰军队越过俄芬边界进入苏俄境内。

因此,尽管除了1921年的喀琅施塔得水兵武装暴动,当时俄国西北部的战事已基本平息,芬兰却又再次对俄国内战进行干涉。

芬兰人认为自己可以轻而易举战胜在内战中受到了重创的苏俄红军。芬兰小股武装在进攻时捣毁了当地全部通信设施并推翻了当地苏维埃政权。后来,芬兰还增派了军队。

一开始,越过俄芬边界进入苏俄境内的芬兰军队人数不过2500人,到12月底,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将近6000人,一部分芬兰小股武装是由喀琅施塔得武装暴动被镇压后逃往芬兰的水兵组成的。

北卡累利阿国傀儡政府在卡累利阿临时委员会基础上借尸还魂,在乌赫塔镇恢复重建,并且声称,芬兰人是来帮助卡累利阿兄弟的,是自愿反对布尔什维克“压迫”卡累利阿人的“起义”。后来,芬兰史学界将这一事件被称为"东卡累利阿起义"(芬兰文“Itäkarjalaisten kansannosu”)。

1921年12月18日,卡累利阿地区被宣布包围,由亚历山大·西迪亚金领导的卡累利阿方面军再度恢复建制。

先前的苏俄工农红军芬兰支队也再度投入战斗,与苏俄工农红军并肩战斗的还有芬兰内战后逃往苏俄的芬兰红军官兵。

12月26,苏俄红军从彼得罗扎沃茨克发起进攻,不到十天便占领了波罗索泽罗、帕达内和列博雷,1922年1月25日又占领了克斯坚加。

1922年1月15日,芬兰工人在赫尔辛基举行示威游行,称芬兰白军在卡累利阿的所作所为是"冒险行动"。

2月7日,苏俄红军开进乌赫塔镇,北卡累利阿共和国土崩瓦解,其领导人纷纷逃往芬兰。

2月17日拂晓前,苏俄红军终于把芬兰人赶出了俄芬边界苏俄一侧,军事行动到此结束。

3月21,俄芬双方在莫斯科签署了停战协议。

1922年6月1日,苏俄和芬兰在莫斯科再度缔结和约,根据该和约的规定,双方必须进行边境裁军。

自1922春之后,芬兰人再也没有发生过武装越境行为,但是,这两个邻国之间的和平仍然凉意十足。

芬兰对卡累利阿和科拉半岛的觊觎之心非但不死,而且恰恰相反,他们似乎比以前更加嚣张,有时采取的方式甚至更为极端。

一些芬兰民族主义组织不时宣称要建立疆域直达极地乌拉尔山、人口包括居住在乌拉尔山以西伏尔加河流域的芬兰-乌戈尔民族的大芬兰国。

实际上,从1920年代到1940年代,芬兰都在大力宣扬这一主张,正因如此,芬兰人一直将俄罗斯人视为永久的敌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