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地主,也是朱元璋一手一脚培养出来的


怎么保障大明一年能稳收3198万石税粮?

朱元璋在1385年,把各省和各府的税粮,依据全国的土地总量,经过计算后刻在石板上,立在户部。1393年,国家的田赋收入32789000石。朱元璋表示很满意,要求后世百代就按这个标准,并


朱元璋用活了一个角色。

粮长!

这是他运行了二十多年总结的经验。

里甲制是基石,路引制是手段。全面实现了低成本的人管人,人盯人,人防人。

所有农民,都在自己的田种地。所有工匠在家或单位做工,在规定地方交易。

所有村镇、农村,不能出现陌生人,里甲长和普通老百姓都有纠送官府的责任,不举报就是违法。

非公干人员,要出门得有官府的那个路‬引‬通行证。

地方公干人员,出门主要的也是收税。遇上偷税漏税逃税怎么办?人手那么少,地方那么散。收得齐吗?

粮长来。

粮长是大地主,自家至少二百亩地以上,除了自己交税打折,粮长要负责到几百家普通老百姓家去收粮。收了再征人押送到县、府或京城。

老朱给粮长治理权,朝廷只管要税收总数,收不够的部分由粮长垫。干的漂亮的,接见、赏官、表彰。这样之下,无论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朱家人那份怎么都不会少。

但是,粮长也分不同的。

第一种,有实力的年年主动贴,博个好名声,为后人弄个高官。

第二种,正常的地主,靠天吃饭也要看时运,路上运粮最易出问题,管粮佐贰官又复索要常例银,免不了也要东借西拼。苦瓜瓜的完差。

第三种,有了权就变坏的,当了粮长借机横征暴敛,欺男霸女。山鸡变凤凰。

这三种慢慢有了变化。


第一种发展成高门大族,有钱有势有权,还有好名声。

第二种蜕变成普通农民,甚至弃田而去,逃亡成流民。

第三种,完成土地兼并成为新兴的大地主。


如浦江郑濂以赋长至京,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语合,欲官之。

乌程严震直以富民择充粮长,岁部粮万石至京师无后期,帝才之,洪武二十三年(1390)特授通政司参议,再迁工部侍郎,二十六年(1393)六月进尚书。

其举税户人才而仕至卿贰者,如洪武二十七年(1394),归安汤仲行之任吏部侍郎,洪武三十年(1397)长兴严良奇之任刑部侍郎,潘长寿之授佥都御史。是年八月郑濂弟沂亦由税户人才擢礼部尚书。

又如史彬在明初恭谨力田为粮长,税入居最,每条上利害,多所罢行。上海夏宗显洪武中为粮长,谨好礼,田赋皆先时而集,爱恤细民,铢两无取。

《上海县志》载:“太祖召诸粮头入见,(陈)秀手足胼胝,呼为好百姓,给帖一道,内云有此帖者是我良民。

《梁仲方文集》


三种之下,还有一些里长,也有机会加进来。代价是,编户的普通农民越来越少。都流走或变佃农了。

明中期之后,人口大幅增长了,也开垦了不少新田,加之奇葩的黄册,复杂多样的徭役,纳税的田和人却断崖式变少了。粮长也在晚期也退出了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