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贼王有历史原型吗 :张海帆,巷末、客栈、大院、穴洞,群雄争霸
《五大贼王》:张海帆,巷末、客栈、大院、穴洞,群雄争霸
《五大贼王》,张海帆的作品噱头很足,题材抢眼,人物虽多但处理得较为妥当,人各有命,并未有帮衬之感,笔墨不多的人物也有几个印象颇深。故事发展有游戏闯关之感,像蒜瓣肉,易于成章,但有明显断层。可能与题材有关,事件碍于空间所限,只能于方寸之地飞转腾挪,场景多为巷末、客栈、大院、穴洞等便于施展盗术的寻常封闭空间,内里也多为奇门遁甲乃至瓮中之局,讲完换一个地方再干一票。
系列前三本奇观纵横,笔法凝炼,民国图景鲜活,读来酣畅淋漓,第四本开始人物陡增,进进出出的人多了,难免以奇诡区分,但写女人还是差出些许,所谓性情臆想居多,难免情理不通缺乏动因。第四本作为转场,与重要历史事件关联,主要人物尽数登场,故事的流畅程度也到了拐点,到第五本变本加厉,从军阀割据至抗战时期,逐步开始鬼扯,第六本开始查漏补缺,作者似乎又找到了开篇时老练笔法,也给了故事转述者严郑这条线一个交代。所谓回光返照,可惜太迟。
“贼王”故事大起大合,总的来说前半部分写得稳重,有余味,力道也足,尤以五行门道和身法手段引人入胜,规则虚构得煞有介事,写人状物均属上乘。三本以后,从写门道入奇观,发展为写因果入史观,人物关系看似错综复杂但其实是小圈子,没有写开。后半部分试图整编日据时期民国史,离奇乖张并不实在,复又矫枉过正固步自封,火小邪身份之谜几经反转,“番”太多,读者早已没有心力陪作者钻研父辈贼王们之间的恩怨情仇。
小说“冒险”的意味很浓,但格局不允许展开。七本之厚,所幸没有过多在内心戏和困顿的史观上浪费笔墨,谁料洋洋洒洒围绕木家浪费了半本书,再加上“真相”几次三番被扒洋葱,以寻根为终结的冒险套路显得有些小气。史观或许是作者最有企图的一层,不然也不会借着民国来写,个人对这段历史不熟悉,对这种搭便车的写法有些别扭,主人公对伪满洲及侵华战争态度的建立及转变都有些刻意牵强,没有点透,几番内心戏和慷慨演说都隔靴搔痒。
随着情节的发展我慢慢觉得我以前是不是对于偷、盗二字的认识太过肤浅,这里面的学问不下于数学英语逻辑政治。但是真正让我感兴趣的却还是主人公的情感发展。从呼朋引伴的无忧无虑到好友在自己眼前一个个离去,从和水妖儿若即若离的关系发展到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刻骨铭心,更或者火小邪一直痴恋的只是那个仙女一般的魔女林婉,这有点乱,这有点让人觉得有必要去研究,毕竟一帆风顺的爱情让人觉得乏味和不真实。到底怎么样的曲折之后,谁又和谁走在了一起,更或者这把邪火烧光了自己的姻缘,让爱化成了灰烬?我期待着。
书中多次写到“窃珠者诛、窃国者侯”,算是对随着故事推进,叙事重点转移的注脚,从贼道众生相到每个人心中的大义,其实过渡挺自然,想借力,但却用架空的方式来写,遗憾在于猎奇骤减,而史料的关联却若有实无。这般写民国,相较之谍战题材与时代的贴合程度,还是隔了一层,有审视的态度在里面,这样一来观众带入则很有难度。
《五大贼王》的着眼点十分有趣,有毛贼的日常,也有大盗的风范,有少年成长,也有辩证史观。可惜写着写着入瓮玄幻,格调拧巴了。作者的功力在前三册一览无余,后文本应有更好的施展,但以今天的面貌呈现估计有我所不知的苦衷吧。作为林林种种写民国作品中很有特点的一部,《五大贼王》前三本值得一读,但可惜前三本也是与民国关联最小的,反观张海帆《大魔术师》的题材,或许更符合想象中民国的氛围。
有的人崇尚技艺,谓之盗贼;有的人崇尚武力,谓之强盗;又有人崇尚阴谋诡计,我们则谓之伪君子。还有枭雄、政客、侠客等等三教九流,形形色色,构成了我们奇妙的社会。回到书中,我们有很多的人物,他们也有各种鲜明的性格特点,也有一个为大家所不齿的共同点“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就是一个高度问题了。杀一人是犯罪,杀万人则成为了英雄,也是这么一个理。但是这些贼做的却是拯救民心的大事,然后事后却被民心所抛弃,这又是在讽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