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是什么朝代的 ,北宋名臣,他是没有亲朋故旧的孤臣,也是流芳千古的清官

包拯

他忠孝双全;

他刚正不阿;

他嫉恶如仇;

他爱民如子;

他不苟言笑;

他凡事较真;

他人缘不好;

他得罪众多;

宋仁宗夸赞他:“公而忘私,铁面无私。”

欧阳修评价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

他为人执拗,不近人情;

他至刚至正;

他至忠至纯;

他是千古第一清官;

他是正义的化身;

他被老百姓奉为神明;

他就是北宋名臣——包拯。

一、为人精明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自幼勤奋好学,以孝顺父母闻名乡里。

公元1027年,包拯准备赴京赶考。

出发之前,合肥首富向赴京赶考的学子承诺道:“我愿为学子们免费提供衣食、住宿,赠送学子们盘缠。”

学子们趋之若鹜,齐声称赞这个首富是个大善人。

包拯

只有包拯不为所动。

众学子都劝包拯前去,包拯说道:“我们和这个首富非亲非故,他为什么要为我们免费提供食宿,赠送盘缠?就是因为我们是赴京赶考的学子,以后有做官的可能。古语说,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今日我们承受了他的恩情,以后他让我们帮他做事,我们是帮还是不帮?”

二、至孝之人

包拯

同年,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位居一甲,名列全国前三十名,被任命为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知县。

因父母年事已高,不愿包拯远离,包拯遂辞官归家,侍奉双亲。

数年后,包拯的父母相继病逝。

包拯便在父母墓前筑起草庐,守丧三年。

包拯

包拯的政治起点并不低,28岁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知县,因为侍奉父母,主动辞官归家,这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极难的选择,但是对于包拯却显得十分容易。

包拯并不是一个权力欲特别强的人,也不是一个有官瘾的人。他的选择,表明在孝顺父母面前,高官厚禄,大权在握,都是微不足道的。

包拯在家十年,让他和乡邻们关系亲密,深知民间疾苦,也让他一生和老百姓站在一起,时刻心怀百姓。

三、牛舌案

公元1037年,38岁的包拯正式离家做官,被任命为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县知县。

包拯

有个农民家的牛,舌头被人割去。

农民告到包拯面前。

包拯对农民说道:“牛没有了舌头,便无法吃草,便无法存活,你回去把牛宰杀后卖掉吧。”

农民面脸愁容地说道:“大人,依照宋律,私杀耕牛是要受到严惩的。”

包拯说道:“你只管宰杀售卖,这是本官同意让你这样做的。”

包拯

农民宰杀耕牛,在大街上售卖,结果被人告发,告到了包拯面前。

包拯对告发之人厉声呵斥道:“你为什么要割掉牛舌?你割掉牛舌时,就知道牛已无法存活,只能被宰杀,你就是想逼农民宰杀耕牛,然后告发他,说你为什么这样做?”

告发之人大惊,随之认罪伏法。

三、嫉恶如仇

包拯为人嫉恶如仇。

对于贪污受贿、横行不法的官吏,天下人统称他们是贪官污吏,认为这些人是官吏中的败类。

清正廉洁

而包拯则独称贪官污吏为“民贼”,认为贪官污吏,就是劫掠百姓的盗贼。

自古“官贼不两立”,包拯将贪官污吏直接踢出官吏队伍,彻底和他们划清界限,将他们视作必须打击、剿灭的对象。

四、怒掷端砚

公元1041年,包拯升任广东省肇庆市知州。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肇庆市的特产,也是进贡给皇宫的贡品。

端砚

之前的知府,进贡端砚时,都是征收数十倍的贡品数目,用来赠送上官、结交权贵。

当地百姓敢怒不敢言,怨恨极深。

包拯在任三年,完全按照贡品数目征收,从来没有多索取一方端砚。

在包拯离任时,肇庆百姓感念包拯恩德,主动赠送给包拯一方端砚。

断然拒绝

包拯断然拒绝,登船离开。

包拯的家仆暗中接受了这方端砚。

在船即将离开肇庆地界的时候,家仆将端砚呈送给包拯道:“大人,肇庆百姓恳请大人务必收下这方端砚。”

包拯大怒,将端砚掷于水中道:“肇庆产的端砚,还是留在肇庆吧。我清清白白来,清清白白走。”

包拯怒掷端砚

五、监察御史

公元1043年,包拯升任监察御史。

张贵妃是宋仁宗的宠妃,深受宋仁宗宠爱。

张贵妃

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

张贵妃为张尧佐向宋仁宗求官。

宋仁宗答应授予张尧佐宣徽使这个虚职。

清晨,宋仁宗上朝,张贵妃送至殿门口,嘱咐道:“陛下不要忘了我伯父的宣徽使。”

宋仁宗听罢,连声说道:“放心,放心。”

宋仁宗

在朝堂上,宋仁宗提出要授予张尧佐宣徽使官职。

文武百官心照不宣,都不反对,毕竟天下是赵家的天下,宣徽使也只是个虚职,并没有实权。

唯有包拯站了出来,激烈反对。

宋仁宗大怒道:“难道朕就不能授予张尧佐宣徽使这个官职吗?宣徽使只是个位阶不高的虚职,并没有实权,你为什么非要和朕争辩呢?”

宋仁宗

包拯毫不示弱道:“宣徽使,我朝太祖、太宗都做过,怎么可能是个位阶不高的虚职呢?即使是位阶不高的虚职,国家官职陛下怎能因私授予?”

说到激动处,包拯的唾沫都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宋仁宗急忙举起袖子遮挡。

回到后宫,张贵妃迎了上去,询问结果。

宋仁宗郁闷生气道:“今天大殿上,包拯的唾沫都溅到我的脸上了。你只关心你伯父做宣徽使,宣徽使,却不知道监察御史是包拯啊。”

宋仁宗

六、有包弹矣

转运使王逵,是宰相陈执中、贾昌朝两人共同的心腹,又得宋仁宗赵祯青睐信任,是朝廷炙手可热的人物。

然而,王逵巧立名目,盘剥百姓,激起民变后,又命大军征剿,滥杀无辜,民愤极大。

包拯六次弹劾王逵,都被宋仁宗驳回。

宋仁宗

在大朝会上,包拯痛哭流涕地对宋仁宗说道:“陛下不顾天下百姓的议论,固执己见任用酷吏王逵,这对于王逵来说,是件幸事,但是对于千千万万的百姓来说,是件多么不幸的事情啊。陛下岂能因一恶人,而罔顾天下百姓?”

他的语言激切刚直,感情真挚动人,朝野震动,舆论汹汹,最终导致王逵被罢免。

之后,宰相宋庠、舒王赵元佑的女婿郭承祐相继被包拯弹劾罢免。

包拯

因为,包拯不畏权贵,敢于弹劾,当时京城开封出现了“包弹”的谚语。

每当官员有不法行为,京城百姓都会说道:“有包弹矣。”

有包拯会弹劾他们的。

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包拯弹劾,被降职、罢免、法办的皇亲国戚、高官勋贵达30余人。

包拯

七、远见卓识

澶渊之盟后,宋朝一直给辽国送岁币,来维持和平。

包拯对宋仁宗进谏道:“陛下,国家每年用岁币换和平,这并不是御敌的良策。国家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整顿武备,巩固国防,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宋仁宗不听。

宋仁宗

后来,北宋灭亡,就是因为武备松懈,军事实力太弱。

八、外甥打舅

公元1053年,包拯的长子包繶病逝,享年21岁。

痛失爱子,包拯十分伤心。

包拯

宋仁宗任命包拯为安徽省合肥市知州,希望通过家乡亲情来缓解包拯丧子之痛。

包拯在合肥任职两年,官声极好,但是他的亲戚朋友仗着包公是知州,胡作非为,仗势欺人。

而当地官员都碍于包拯的情面,不敢前去审理。

包拯知道后,很生气。

包拯

包拯的舅舅触犯了法律,无人敢去抓捕,包拯直接下令把舅舅抓到公堂之上,狠狠地打了一顿板子。

这就是合肥当地非常有名的“外甥打舅”。

此事之后,包拯的亲戚朋友再也不敢仗势欺人,以身试法了。

九、开封府尹

公元1056年12月,58岁的包拯被任命为开封府尹。

包拯

包拯为人刚毅,朝廷勋贵都很怕他。

阎士良是宋仁宗的亲信太监,自持宋仁宗宠信,监守自盗。

包拯弹劾他,将他法办。

之后,包拯又进谏宋仁宗裁减宫人,消减皇宫开支。

宋仁宗应允。

包拯不好惹,宋仁宗都退让三分。

贵戚宦官自此噤声,行动收敛。

包拯

京城开封突发大水,事后调查,发现是高官权贵侵占河道,修筑别墅导致。

包拯率人将这些违规别墅全部拆毁。

拆毁完毕,一向不言苟笑的包拯笑了。

开封百姓都说道:“包拯笑,黄河水清。”

包拯笑,黄河水清

包拯命人打开开封府大门,让告状之人可以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是非曲直,避免胥吏从中作梗。

开封百姓夸赞包拯道:“有包拯坐镇开封府,不用打点关系,就能打赢官司。”

开封的妇女儿童也都知道包拯“包青天”的大名。

包青天

十、皇子案

公元1058年,包拯由开封府尹升任御史中丞。

开封有个叫做冷清的年轻人,在开封到处为非作歹,无恶不作。

结果,犯了众怒, 被开封府抓捕归案。

冷清

冷清被抓了之后,不但不怕,反而蛮横无理,而且张口闭口自称皇子。

他说他的母亲是伺候宋仁宗的贴身宫女,因为年纪大了,才被放出宫来。

而在出宫之前,宋仁宗意外宠幸了她。

贴身宫女

出宫后,她发现自己怀上了宋仁宗的孩子,十月分娩,生下冷清。

冷清还向差役们展示了验明自己身份的龙凤绣抱肚,一个绣着龙凤图案的肚兜。

事情闹到了开封府府尹钱明逸面前。

钱明逸端坐在开封府大堂正中。

冷清站在台下,突然大喝一声道:“我乃皇子,钱明逸你为什么不起身行礼?”

冷清受审

钱明逸当时一惊,随即缓缓站起,后来感觉不对,又坐了下去。

钱明逸将信将疑,皇宫内宋仁宗也不知真假。

当时宋仁宗年过四十,却膝下无子,突然民间冒出了一位皇子,他也不知道该信还是不该信。

皇帝态度模糊,大臣们就更加难以决断了。

一着不慎,得罪的就是国家储君,未来的皇帝。

宋仁宗

宋仁宗命包拯前去查验。

经过调查,包拯发现冷清的母亲确实是宋仁宗的贴身宫女,龙凤绣抱肚也确实出自皇宫,但是冷清的母亲,第一胎生的是个女儿,还是在离开皇宫一年多后生的,而冷清则是他的母亲离开皇宫后三年后生的。

因此,冷清根本就不是皇子。

案情大白后,冷清罪大恶极,民愤极大,被处以极刑,宋仁宗内心也极为失落。

包拯

十一、册立太子

宋仁宗膝下无子,因此很长时间都没有册立太子。

这是宋仁宗的痛处,百官也不愿让宋仁宗难堪,便绝口不提册立太子之事。

在朝会上,包拯上奏宋仁宗道:“陛下,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如今已经空缺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臣希望陛下早日册立太子,以安民心。”

包拯

宋仁宗暴怒道:“那你准备举荐哪个王爷家的儿子成为太子呢?”

包拯硬刚道:“臣建议陛下册立太子,是为江山社稷考虑。陛下询问臣太子人选,这是怀疑臣啊?臣已经年近七十,儿子早夭,无需为自己和子孙谋取好处。”

宋仁宗深知包拯为人,便说道:“朕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尽快册立太子的。”

宋仁宗

不久,宋仁宗便将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赵曙过继过来,当作太子培养。

1062年,赵曙正式被册立为太子,赵曙就是宋英宗。

宋英宗

十二、三司使

三司使,是宋朝管理财政的最高官员,有“计相”之称。

张方平担任三司使,包拯以强买民宅,弹劾他,致使张方平被罢免。

宋祁继任三司使,包拯以宰相宋庠是宋祁的亲哥哥,弹劾他,致使宋祁被罢免。

宋仁宗打算让包拯担任三司使。

翰林学士欧阳修写了一篇名为《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的文章,指出包拯因为小事,接连弹劾两位三司使,致使张方平、宋祁被罢免,最终他自己却获得了三司使的职位。包拯贪图三司使的高位,建议宋仁宗不要授予包拯三司使的官职。

欧阳修

文章一出,舆情汹汹。

包拯十数日不上朝,呆在家里,躲避宋仁宗让他担任三司使的任命。

众所周知,包拯为官二十余年不图名,不图利。

三司使,是宋仁宗自己决定任命包拯的,包拯自始至终都没有动过图谋三司使的想法。

欧阳修写文章说包拯图谋三司使之位,显然并不能让人信服。

最终,宋仁宗认为欧阳修文章中的理由过于牵强,坚持任命包拯为三司使。

宋仁宗

十三、包拯家训

公元1062年5月,包拯突然生了重病,卧床不起。

7月3日,包拯病逝,享年64岁。

病逝前,包拯对家人们说道:“后世子孙,有贪赃枉法者,活着,不准回安徽老家;死后,不准归葬于祖坟。不遵循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

整篇家训字数不多,却极为严厉和冷峻。

包拯家训

包拯病逝的噩耗传出,朝野震惊,全城哀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宋仁宗追赠包拯为礼部尚书,赐谥号“忠肃”,并亲自到包拯家里吊唁,停朝一日,以示哀悼。

宋仁宗

包拯家中摆设极其简单,家人穿戴也极其简朴。

包拯为官26年,家中的财产和他刚开始做官时一样,丝毫没有增加。

这让宋仁宗十分感慨。

十四、包公清廉

包拯清正廉洁。

儿子包绶“清苦守节,廉白是务。”

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情不扰。”

包拯及其子孙都是闻名天下的清官。

包拯

1973年,包氏家族墓葬群被发现。

文物部门立即对包氏家族墓葬群进行清理和发掘。

结果,发现整个包氏家族墓葬群都极其简朴,简朴得令人难以相信。

所有的陪葬品,只有50来件,且没有一件贵重物品。

包氏家族墓葬群

在包拯的墓内发现了盗洞。

但是,墓内的东西却没有缺失,全都完完整整的待在原位。

墓室内还有盗墓贼留下的八个大字:“包公清廉,吾辈佩服。”

很明显,包拯墓内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可偷的,盗墓贼也是空手而归。

墓志铭

十五、包青天

包拯性格严峻正直,对官吏严苛,对百姓却十分宽容敦厚。

包拯嫉恶如仇,推行政务却忠厚宽恕,不随意附和他人,也不摆官架。

平时,没有私人信件的往来,和亲朋故友的关系也不好。

虽然他官位很高,但是吃饭穿衣日常用度和做平民时一样。

包拯

他的长子包繶21岁病逝,儿媳崔氏十分年轻,包拯夫妇便劝崔氏改嫁。

崔氏拒绝道:“公公是天下人仰慕的人物,能够代替夫君侍奉双亲,这是我的心愿。”

崔氏为包家守节20年,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苏东坡亲自为她撰写了嘉奖诏书。

宋哲宗

苏东坡

包拯为人清正刚直,近乎执拗,且不近人情,晚年时,虽然名声在外,却少亲朋故旧,十分孤单。

然而,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无人企及的正义的化身。

包拯

他是一个至刚至正的清官。

他是一个至忠至纯的忠臣;

他是一个被历朝历代推崇,又被老百姓奉为神明的青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