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古代遗址 !曾出土大量文物,有研究人员认为这里是楚国晚期国都钜阳城
据悉,殿顶子遗址位于太和县宫集镇,被当地人称为“楚王城”,亦有研究认为可能是楚都“钜阳”所在地,目前由河南大学负责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及保护规划。
2017年,安徽省文物部门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部分勘探工作,提出“殿顶子城址”概念,确认是一处由楚人建造和开始使用,并沿用至两汉时期的特大型城址,初步判断城址分布范围为12.92平方千米,包括护城河、城墙、城内外建筑基址、墓葬区等。
根据规划,殿顶子遗址的考古分三个阶段。其中,2020年至2022年12月为考古发掘阶段,将选择重点遗迹分布区,如:护城河、城门、道路、大型建筑基址、墓葬区等进行考古发掘,确定遗址文化内涵及性质。
殿顶子遗址简介
殿顶子遗址曾出土大量文物
宫集镇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楚国境内。据相关资料记载,殿顶子遗址群位于宫集镇境内,北临西淝河,南邻界洪河,当地盛传为"楚考烈王定都12年的楚王故城"。
建国后,省、市、县文物部门先后对该遗址进行过普查和局部抢救性发掘工作。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地表可见城垣痕迹。
2003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殿顶子遗址局部进行调查勘探,遗址平面略呈正方形,面积约289万平方米,地层文化堆积厚0.9至2.5米,遗址内沟渠纵横交错,古井众多。
2015年12月份的一场大雨后,当地又发现大量建筑构件、陶器残碎块、楚国蚁鼻钱币等。
据安徽省文物局专家介绍,现有的资料和调查显示,"楚王城"的宫殿背北面南建设,但是经过2500多年的沧桑变迁,早已夷为平地。遗址中部有一个高出地表约4至5米的台基,台基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
长期以来,太和县流传着殿顶子遗址即为楚国晚期国都钜阳城这一说法。省、市部分专家对此也予以认可,遗憾的是还没找到有力证据。
1983年《安徽日报》在"安徽36处名胜古迹集锦"一文中载:楚都钜阳城遗址在太和县宫集区朱庄乡。1993年,由黄山书社出版的《太和县志》记载:朱庄故城址,在县东北35公里朱庄乡,东临淝河。
近年来,地方文化文物部门和广大群众对殿顶子遗址勘探发掘、抢救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太和县也积极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申请派驻专业人员进行勘探发掘。太和县已决定,拨付专项经费对殿顶子遗址进行深入勘探、发掘,并进一步确认城垣、城门、城壕、宫殿区、作坊区等与楚都直接关联的遗迹遗物。
省文物局专家称,殿顶子遗址一旦确定为楚国故都遗址,将对发展地域文化、提高全省文物保护水平和太和县域知名度有里程碑式意义。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安徽大学考古学专业兼职教授宫希成一行3人,曾到太和县宫集镇对殿顶子遗址进行发掘前调研勘察。
考古专家们先后参观了楚都钜阳文物馆,实地勘察了殿顶子遗址内的古坟墓、古井、东城墙、宫殿区、北城门等,并在勘察结束后召开了座谈会。
据了解,殿顶子遗址俗称"楚王城",位于太和县宫集镇境内,遗址面积约289万平方米,中部有一高出地表约4-5米的台基,台基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400米。长期以来,太和当地就流传着殿顶子遗址即为楚国晚期国都钜阳城这一说法,省市部分专家对此也予以认可,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有力证据。
近年来,太和文化文物部门和广大群众对殿顶子遗址勘探发掘、抢救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并积极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申请派驻专业人员进行勘探发掘。春节后,该县拟拨付专项经费对殿顶子遗址进行深入勘探、发掘,并进一步确认城垣、城门、城壕、宫殿区、作坊区等与楚都直接关联的遗迹遗物。